新华网成都5月21日电(记者张雅雯、高健钧)四川是粮食生产大省, 有着“天府之国”的盛名和“猪粮安天下”的美誉。作为四川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种植遍布全川的平原和丘陵区域,面积常年达到2800万亩左右。无论是种植方式,还是水稻种子,从“种植”到“种子”,如今的水稻生产,都充满科技范儿。四川水稻单产有多少,大米好不好,里面藏着哪些科技奥秘?
“风雨潇潇小满天,四山蓑笠事新田”。小满时节,正是四川夏收夏种的关键时期。记者来到四川农业大县三台县,看到小麦、油菜几乎收割完毕,田中灌满了水,绿油油的水稻秧苗茁壮生长,当地农民也正紧张地进行秧苗移栽。
三台县芦溪镇鹤林村村民唐金容蹲在水田里,从秧盘里撕下一把秧苗,再以两三株秧苗为一组栽到田里。“现在不用自己育秧,直接买就可以,栽秧方便多了。”原来,当地通过工厂化育秧,不仅节省了农户的育秧成本,还大大提升了效率。
记者来到为唐金容提供秧苗的四川台沃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工厂化育秧一探究竟。在育秧工厂里,记者看到育秧机上摆着一个个育秧盘,被履带运送到自动上料设备时,基质和稻种就被精准投放进去,再经浇水等工序,育秧盘就被转移至暗化催芽室。在这里,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被严格控制,为种子萌发提供了最佳环境。
“一个秧盘中大概有2000株秧苗,一亩田可以放置25个秧盘。”四川台沃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欧阳运勇介绍,“也就是说每亩田能种5万株秧苗,产量可达一千四五百斤。”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实现水稻单产提升,关键还要靠良种。今年四川水稻重大品种推广面积明显增加,优良品种进一步向主产地区和主要作物集中。据统计,27个水稻品种计划推广面积583.5万亩,比去年增加115万亩。据了解,三台县以泰优粤禾丝苗为重点,计划推广面积14万亩,比去年增5万亩,占全县水稻面积的35.6%。
“通过反复试种,我们确定这个品种有不容易倒伏、抗病性强等特点,而且是国标一级米,口感好,受到消费者青睐。”欧阳运勇说。
水稻良种培育里面大有“科技文章”。在成都市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正和他的团队利用新技术进行水稻种子的品种研发。
李平介绍,良种培育需要依靠科技、因地制宜来进行。“四川有三个气候带,根据不同区域的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我们不仅利用常规育种技术,还通过分子育种技术,鉴别出有价值的基因,例如产量控制基因、抗病基因等,完成良种选育。”
据介绍,四川作为全国四大育制种基地之一,为全国贡献了约五分之一的杂交水稻种子。今年,四川出台相关文件,明确通过三年时间,大幅提升种业综合效益,加快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