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学费五六万的私立学校,其父说孩子学习成绩在整个八年级300多名学生中排20名,本身就在尖子班。因为几天前,在课堂上背不出《桃花源记》,被老师课堂罚蹲一节课。后来,孩子去了另一幢教学楼六楼,坠楼身亡。
之前就有被罚蹲经历:
孩子父亲表示:孩子除了出事当天课堂上被罚蹲之外,之前也有过被罚记录。
他说:“今年1月16日,儿子和我微信交流中,说他没完成作业,会被老师打一顿,他说已经连续两周每天360分钟被罚蹲着上课。” 据说那次罚蹲是因为宿舍卫生引起的相关问题。
家庭状况:
离异家庭,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爸爸在外工作。孩子2018年考入私立学校,封闭管理,半个月回家一次。
孩子父亲说:孩子平常回家爱玩游戏,喜欢看游戏视频,他平常作业多,学习压力大,很爱学习,很自立的。
——事件来源:华商连线。
这篇文章约4000字,阅读用时约10分钟,内容包括除了孩子玻璃心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希望、孩子自杀背后的目的,以及父母可参考的预防方法。
(一)老师惩罚过度、孩子玻璃心、父母溺爱
不知是网络发达了,还是这些事发生的比例确实提高了,最近每一年都有数例这样的事件发生,有的见于网络,有的是网友在评论区中说的,比如:我们小区最近也发生了一起,……。
每一次出现这样的案例,评论区中的声音就是这三大类:
这些声音都有道理,确实都有各自的责任。如果想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需要这三个角色共同努力。
道理都懂,可是如何操作?
首先,我们不是老师,无法指导/控制老师应该如何做。
其次,我们也不是孩子,无法代替孩子锻炼,无法代他提高抗挫力。
我们只是父母,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改进我们的养育方式,在孩子现有的基础上,让孩子更加勇敢坚强,敢于直面问题,懂得如何解决问题。
(二)相比于玻璃心,“没有希望”更致命
一个人在面对一个选择时,都会选择那个对自己更有利、或者对自己伤害更小的那个选项。
比如:
若职位和工作内容差不多,一个月薪两万需要出差,与一个月薪一万不需要出差,我们选哪个?
——这是选择对我们更有利的。
再比如:
突然发现伴侣有了外遇,是选择离婚还是将就过?
——这是选择对我们伤害更小的。
孩子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也是这样的逻辑。
当他觉得继续活下去会面对更多的惩罚、困苦的时候,他或许觉得一死了之对自己的伤害更小一些。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
如果一个人心怀着希望,有感兴趣的事情,有特别想实现的梦想,那么那些挫折可能不会这么容易击垮他。
当他对梦想的热爱之情,大于对现在的逃避之情时,他会选择继续活下去。
因为前方有光,心中有希望。
理想和希望会在孩子心中燃起一股小火苗,持续不断地发光发热,温暖着自己,指引着方向,照亮了前方。
这个时候,如果他再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他永远都不会踏上放弃自己那条路。
所以,相比于把目光聚焦于“玻璃心”,我更愿意聚焦在“希望与梦想”上。
——这是我这个阶段突然出现的一点发现。以后,我也会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启发他们思考自己的兴趣与理想。
(三)如果可以开心地活着,谁愿意用死亡去表达自己?
有一些人是大彻大悟看破红尘,从而决定不苟活于世。这种人的境界,作为普通人的我是完全无法达到的。
除了这些高人之外,其他人的主动离世(尤其是孩子)大多有两个原因:
现在孩子放弃生命的案例屡见不鲜,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生、研究生,因为遇到学习成绩下滑、被老师打骂、论文不过审、各种难题与人际关系……等困境,主动选择了死亡。
这些人确实玻璃心。
可是,如果他们有能力好好地开心地活着,谁又想如此离开?
(1)畏难逃避
遇到一个困境,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社会上,自己解决不了了,也无法承担该事件带来了持续痛苦或后果,所以选择放弃。
这就是典型的逃避行为。
预防这种心态的唯一方法就是:训练孩子的承受能力,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我希望孩子在小的时候可以多经历一些挫折,只要孩子都能战胜大部分挫折,那么在每一个战胜的过程中,不但会提高孩子的抗挫力,而且还会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因为每战胜一次,就是一次自信心的正向强化。
比如:
刚刚女儿练琴的时候,发愁新学的曲子太难了。我说:“妈妈每次想起来去年暑假你钢琴考级前的一个月,就特别佩服你。四首那么难的曲子,一个月就能背着弹下来,太厉害了。”
那个月是我和女儿都很痛苦的一个月,她练琴很累,我陪琴也很累。可是,当我们携手坚持过来以后,就变成了我们一次成功的经历,一次给孩子建立自己、看到自己能力的一个机会。
果然,我这样一说,女儿抵触的情绪马上减淡了很多。当弹到第六遍的时候,女儿说:“妈妈,你听听这一遍,我熟悉了很多,就只错两三个音了。”
用这样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胜利”不断地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努力前行。
(2)怨恨指责
每一个离开的孩子,不是在用死亡表达自责,就是在用死亡来指责他人。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一个自杀的孩子都是在用极端的方式指责他人。即使留有的遗书中写的是自责的内容,内心深层的依然是在指责他人。)
所以,这些放弃生命的孩子心中是有怨恨的。无论是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对父母,或者对整个社会……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不满意的人或事。
可是,遇到这种事情就要放弃生命来表达自己、指责他人吗?
预防这种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孩子的同理能力和包容能力。
让孩子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止站在自己的角色上,还要站在他人的角色上。这样,自己的心胸才能变得越来越开阔。
想要提高孩子这两种能力的方式,有两个方向:
【方法1——生活上引导】
女儿有一次放学说他们班有个差生,总是捣乱,大家都不喜欢他,他被老师批评的时候大家都会笑他。
我说:“被老师批评还被同学取笑,我想他一定很难过。”
女儿本来当作一件有趣的事情分享给我,结果听我这么一说,她的笑容瞬间消失了,过了一会说道:“嗯,我也觉得他会难过。”
当她知道那个孩子会难过后,她就不会轻易和别的同学一样嘲笑他了。
【方法2——思维上训练】
和孩子聊天的时候,设定别人的问题、场景,让孩子替这个故事中的孩子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孩子的各种综合能力。
有一套书叫《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共两本,针对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引导方式。这套书我办过两个系列读书会,大家反馈也都挺好的。
可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问题,被很多父母忽略了。毕竟,大多数父母更关心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关心连他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社会能力”。
这套书中循序渐进设定有很多场景,可以和孩子在聊天的时候说出来,训练孩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感受,寻找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书里的场景与引导问法,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思维,而且还能提高孩子同理别人的能力、包容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孩子遇到问题不害怕,不逃避,敢于面对,也能想到多种应对方法,那么孩子怎么可能走上放弃生命这条路?
他们根本不会钻牛角尖,因为在他们面前,有很多解决方法,有很多条路。
这样社会能力强的孩子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社会上,都会见招拆招的。
(四)其他
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不止孩子。
大人每一天面对的问题也很多,如果每个问题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不同的方法找解决办法,那么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的困境,都不会难倒我们。
此外,关于死亡教育也是我们作为父母需要注意的内容。
不要忌讳和孩子谈生死,孩子需要对这件事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知。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女儿突然问我:“妈妈,如果手指断了,能再长出来吗?”
我说:“不能再长出来,但是如果及早到医院的话,医生能帮我们接起来。”
玥玥惊讶地问:“那我要是手指头断了,我还要捡起来?好可怕。”
我说:“可怕也要捡起来的!因为到医院越早,医生接的效果越好。”
我婆婆听了有些生气:“好好地和孩子说这些干吗?太不吉利了。玥玥,以后不要想这些事儿。”
对于这些问题,我都会给孩子认真准确地回答。
再比如:
我的两个孩子曾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我都开诚布公地回答他们了。
1—“妈妈,如果你死了,我们怎么办?”
我说:“你们要和爸爸继续勇敢地、开心地生活,做你们应该做的或者喜欢做的事情。如果爸爸找了新妈妈,也要试着和她好好相处。”
2—“妈妈,如果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我说:“妈妈会很伤心很伤心,也会非常非常想念你。同时,妈妈会继续自己的生活,带着对你的爱与想念过好以后的人生。”
这回答,冷血吗?
可是,这是现实。
无论谁不在了,活着的人都要好好生活。这样,离开的那个人才能安心离开。
如果女儿认同了我的想法,她也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当某一天我真的要离世了,我不会担心她的天跟着我的离开而坍塌,也不会担心她太过伤心以至于无法继续生活。
要坚强一些。
我们和孩子都要坚强一些。
我们不要把所有的爱都压在孩子一个人身上,让孩子不堪重负;
我们也不要奢望孩子把所有的爱都放在我们身上,与外界的同学朋友隔离。
我们的爱都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
有对孩子的爱,也有对伴侣、对亲人、对朋友、对事业、甚至对社会和全人类的爱。
当我们首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的孩子才可能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之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拥有健康的身心、多元化的思维。
声明:本文转载于皓月长歌正面管教,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无关商业利益,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