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内,35岁的小张正蹲在地上,专注地看着手中的刺猬幼崽。小家伙浑身毛茸茸的,受惊后迅速蜷成了一个圆球,模样憨态可掬。谁能想到,仅仅三年前,小张还只是深圳一家电子厂里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每个月拿着6000元的工资,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20年春节。春节期间,小张参加同学聚会,酒过三巡,做药材生意的老同学无意间的一句话,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现在刺猬皮,就是中药里说的刺猬皮,收购价都涨到300元/公斤了,野生的根本收不上来,缺口大得很!”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晚,小张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那句话一直在他脑海里回荡。
他索性起身,打开电脑查阅资料,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可让他兴奋起来。光是亳州药材市场,每年对刺猬皮的需求量就超过20吨。
但野生刺猬早在2000年就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只有拥有合法证件的正规养殖户才能进行买卖。
看到这些信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小张心中萌芽。第二天,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后,小张拿出自己打工多年积攒下的15万元启动资金,在村头的荒地上开始筹建豫北首家刺猬养殖场。这15万元,每一分都得花在刀刃上。
为了搭建养殖场,他四处打听价格,反复比较。最终,搭建1亩带有温控设备的简易棚,花去了5万元;引进100只种苗,每只200元,共计2万元;第一年储备玉米粉、面包虫、果蔬混合饲料,花了3万元;防疫方面,购买疫苗和消毒药剂又花了1万元。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成本,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经营利用许可证》等一系列手续,前前后后耗费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
养殖场建成了,接下来就是喂养的难题,这可是个精细活儿,一点都马虎不得。小张专门准备了一个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的喂养情况。
成年刺猬每天进食50克,饲料配方是精心调配的:玉米粉40%、面包虫30%、南瓜20%、鱼骨粉10%,每天早晚各喂一次。养殖场里的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在15 - 25℃,湿度要保持在60%以下,稍有差池,刺猬就容易患上肺炎。
繁殖期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母刺猬怀孕30天后,小张就会在产房里铺上10厘米厚的干草,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
在幼崽出生前3天,他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惊扰到母刺猬。看着手机监控里6月出生的那48只幼崽,小张脸上满是自豪:“这批幼崽的存活率达到了92%,比去年提高了20%呢!”
和家畜养殖比起来,刺猬养殖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吃得少,100只刺猬每天的饲料成本仅仅30元,要是养同样规模的鸡,饲料成本得是刺猬的5倍 。
其次是卖价高,虽说刺猬皮收购价为300元/公斤,但一张刺猬皮经过处理后的利润仍可观,约等于10只肉鸡利润。再者,销售渠道也很丰富,药材商收购刺猬皮,宠物店收购活体刺猬,像白化刺猬,一只就能卖到200元。
不过,创业之路哪能一帆风顺。2021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小张为了节省电费,关掉了保温灯,可这一决定却让他追悔莫及。第二天清晨,当他走进养殖场时,发现58只幼崽已经没了生命迹象。
那一刻,他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这可是他的心血啊!这次惨痛的教训让小张明白了,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省。
后来,他开动脑筋,用土办法改造了养殖环境,在养殖箱底层埋入发热电缆,外层裹上秸秆保温,这样一来,电费直接降低了60%。现在,每个产房都配备了双电路和柴油发电机,幼崽的成活率稳定在了90%以上。
咱们来仔细算笔账,看看这刺猬养殖的收益到底如何。就按100只种苗来计算,刺猬每胎能生3 - 6只,一年繁殖2胎,保守估计能产出500只。成本方面,饲料2万、水电1万、防疫0.5万,总计3.5万元。
收入呢,300只取皮,每只200克 ,按照300元/公斤计算,能收入1.8万;200只当作宠物活体出售,一只200元,能收入4万,总收入达到5.8万。
除去成本,净利润有2.3万元。要是养殖密度达到1000只,年利润可达到30万左右。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小张也是想尽了办法。他和亳州的药材商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每年能稳定销售2000张刺猬皮。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快手开通了“刺猬小课堂”,原本只是想分享自己的养殖经验,没想到却意外打开了C端市场。白色宠物刺猬一下子成了热门商品,供不应求。
2022年,仅仅线上就卖出了500只,复购率更是达到了35%。现在,小张又有了新的目标,他打算开发刺猬油,据说刺猬油对治疗烫伤有很好的效果;还有刺猬胃药,模仿刺猬吃毒虫却不中毒的特性,研发新型胃药。
说起这几年的养殖经历,小张感慨万千:“千万别相信那些‘躺着就能赚钱’的鬼话!前两年,我几乎天天都睡在养殖场,被刺猬扎过上百次,才慢慢摸清了它们的习性。这行赚的都是辛苦钱、细心钱,温度差2℃、晚喂半小时,都有可能血本无归。不过,熬过了前两年,确实比打工强太多了。”
刺猬养殖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虽然有着诱人的利润,但背后也隐藏着高风险。
随着《中国药典》持续收录刺猬皮,以及异宠经济的爆发,这个曾经的冷门行业,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但一定要记住,养殖前必须办好合法证件,在销路还没打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就像小张说的:“只要把握住‘稀’和‘细’,普通的土疙瘩也能变成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