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村CBD、村BD

地理冷知识——呼伦贝尔沙地

2025-04-02 18:27:03

呼伦贝尔沙地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高原。东部为大兴安岭西麓丘陵漫岗,西对达赉湖和克鲁伦河,南与蒙古相连,北达海拉尔河北岸,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且南部高于北部。

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漠。

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科尔沁沙地。

沙地东西长270km,南北宽约170km,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且南部高于北部,境内较平坦开阔,微有波状起伏,以达赉湖最低,海拔545米。

地理冷知识——呼伦贝尔沙地

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呼伦湖地区气候由温热多雨转为冰川气候,后又逐渐演变,植被也由森林向草原化演变。这种气候和植被的变化,使得地表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为沙地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呼伦贝尔沙地所在地区年大风日数20-40天,年平均风速3-4米/秒,强劲的风力对地表松散的沙质土壤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促进了沙地的形成和扩展。

前苏联援建铁路时,将从呼伦湖到海拉尔西郊的樟子松林砍伐殆尽,使地表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土壤暴露在风吹日晒之下,加速了土地沙化的进程。

近年来,由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且保护和建设意识淡漠,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垦殖活动增多,导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坏,土壤结构变得松散,固定沙丘活化,风蚀坑出现,使呼伦贝尔沙地的沙化形势日益严峻。

地理冷知识——呼伦贝尔沙地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呼伦贝尔沙地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变,2010年后,其已上升为我国第四大沙地,不过经过近年来的治理,沙地面积已有所缩减,沙化趋势得到一定遏制。

呼伦贝尔沙地沙带分布广泛,大致可分成三条大沙带,北部沙带位于海拉尔河南岸古河道两侧;中部沙带分布最广,为宽阔的沙丘起伏的波状沙地;此外,伊敏河中下游沿岸、乌尔逊河东岸、呼伦湖东岸和西南岸及海拉尔西山等地,也有零星沙丘分布。

沙丘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固定沙丘占沙地总面积的73.5%,半固定沙丘占22.2%,流沙仅占4.3%。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多数为蜂窝状和梁窝状沙丘及灌丛沙地、缓起伏沙地。

地理冷知识——呼伦贝尔沙地

沙丘高度一般在5-15米,沙丘间普遍有广阔的低平地,宽几十米到几百米,甚至1千米以上,丘间低平地上分布有风蚀洼地,还常常附加有风蚀残丘。

土壤含沙量较大,一般多为中、细沙,但在西南部出现砾面化现象。风沙土主要分布在沙带及其外围的沙质平原上,在固定风沙土中,发育着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黑沙土,在河泛地及湖泊周围有草甸土、碱土及盐土等。

地理冷知识——呼伦贝尔沙地

呼伦贝尔沙地河流湖泊众多,较大的河有海拉尔河及其支流伊敏河、辉河等,还有乌尔逊河、克鲁伦河等,水生资源丰富,河流、湖泊、沼泽较多,水分条件优越。

在达赉湖东岸还有南北延伸的湖滨沙带,伊敏河及其支流锡尼河等沿岸也有流动沙丘及半固定沙丘分布。

东部为大兴安岭西麓森林草原植被,以白桦为主;中部为典型草原植被,建群种为大针茅、羊草等;西部仍属典型草原植被,旱生性较强的克氏针茅、隐子草等占优势。

地理冷知识——呼伦贝尔沙地

2004年国家公布的呼伦贝尔沙化土地总面积130.52万公顷,随着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等重点工程,采取强化科技支撑,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加强监管,提高质量,治理与管护并重,广泛开展防沙治沙宣传等综合措施。

后经治理,沙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草植被生长茂盛,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得到有效控制,封育区植被盖度达到75%以上,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地理冷知识——呼伦贝尔沙地

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1819.01万亩,较2004年呈现持续缩减,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到“整体遏制”的历史性转折。

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18610562898
  •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拓荒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