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物胜迹
流芳有古水井3个,寨脚、寨中和寨头各设一个。寨脚井水从崖缝中流出,冬暖夏凉,质清甜可口寨中水井为石屋井,原来设在寨子后面的大冲内大鱼塘下坎处,常遇冬干,又有鱼塘水渗入,于1963年又把此井迁到鱼塘边,挖出水源,井置于此。1982年又把井搬到生产队的晒谷坪至今。其水源是从3公里外的山泉中通过地下管道引来,供群众饮用。石屋井原建于清嘉庆25年(1822年),由石有才、石开亮等35人捐银资助建设。井上盖有石屋又叫石屋井,水井底面和四周均用标准石板1.8*1.5*1.2m镶成。每个角立着石柱子,柱上顶着有两块巨石板构成的人字形雨水面,十分美丽。寨头水井为普通井。
图为康宁井
流芳鼓楼在侗族地区算是最古老的民族建筑了,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1-1722年),其功德石碑于1958年在修建寨母水库时作为基石被毁,具体年限无法考证。1985年在翻修鼓楼时发现一块旧瓦片的背面上留有指书“康熙”二字,是当时瓦匠在制坯时随意写下成了考证疑点。
图为流芳村鼓楼
寨脚有一座花桥,桥长20米,高7.5米,跨河而过,整座桥彩绘雕刻精致,是很值得观赏的一座侗族建筑物,原来这座桥是由五根大树拼排再加上泥土而成的一座土桥,耕畜免强通过。1991年国家拨部分资金和村民捐款共5万余元,把土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圆形拱桥,次年村民又在桥上建造木质结构的风雨桥,此桥于1997年一场大雨过后被狂风所毁,2004年按原样重建的风雨桥。
图为流芳村风雨桥
流芳有一条青石板梯道从寨门前穿过,绕着村后沿坡而上弯弯曲曲直到登血水库,全长约1.5公里。整条道路面用1.5米长,约60公分宽,厚薄不等的青石板拼就或重叠而成。据石刻碑记载,此道修建于清嘉庆9年(1805年),工程浩大,气势磅礴,极为壮观。整个工程耗时3年,用人千夫,用银300余两。是石怀德,石有才,石国盛等90余人捐银资助,群众投工投劳共建的一条古道。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村上群众与石匠们用原始的劳动工具 钢锲等,开山取石,破石成块,并把它抬到工地,如此工程连现代人都不敢想象。
图为千米石板古道
2、特色文化
宗教信仰:
侗族是古代骆越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现有人口有290多万,主要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从事农业、林业生产,是人类古老的稻作民族之一。侗族原无文字,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但是,侗族社会内部多用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款约来维护社会秩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其中“鼓楼、大歌、风雨桥”被称为侗乡三宝。
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视为有神灵之物,都是崇拜的对象。侗族人相信灵魂不死,有浓厚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活中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二)萨崇拜
在流芳村信仰的多种神灵中,侗族女神“萨”(意为始祖母)最受尊崇,侗人认为“萨”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所以,南部侗区村寨普遍都建有萨坛。
萨坛往往有专人看守,守坛者或世袭,或由卜测产生。每年都进行祭祀、膜拜,从而求得人口的繁衍、生产的丰收、生命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
“祭萨”是侗族最重要、最隆重、最古老的活动之一。祭萨时全寨男女身穿盛装,在萨坛前踩歌堂,吟唱《萨之歌》,歌颂萨的功德,冀求萨的保佑。
(三)寨老议事与侗款
寨老过去为管理内务、调解纠纷、加强联防而结款,用“款约”来维持社会秩序,被称为没有国王的王国。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团结平等政策,款社现象不存在,但今侗族民间事务,特别是寨内公益性事务仍由寨老召集各房族族长商议。
侗款是古代和近代侗族社会的民间自治和自卫组织,具有原始氏族农村社会和原始部落联盟的特征,是国家组织结构的活化石。
图为天浦侗寨寨老在商讨条约
2022年石成刚支书在流芳村又成立了(寨管委),村里大事小事都要与寨管委协商进行。传统的侗族社会,主要由家庭、房族、村寨、小款、大款和合款构筑而成。房族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宗族组织,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续吸收非血缘的成员参加。
村寨是在房族的基础上建立的地缘组织,不仅有比较稳定的地域范围,还有属于全村寨所有成员共有的风水林、鱼塘、鼓楼、花桥、河段、荒山等。邻近的自然村寨联合,即成为小款,若干小款联合起来,就组成大款。
侗款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他特定的文化要素和运动形式。各个村寨推选寨老,寨老中推选小款首,小款首中推选大款首,款首必须为人正直、见多识广、德高望重等。款的公务人员称“款脚”,款内无常设机构,也无专职人员,款脚为兼职,负责送信召集、看守鼓楼等。款的武装力量为“款军”,由各村青壮年组成。款的集会场所为“款坪”,有的设在鼓楼坪上,有的设在离村不远的平地上。款的法律条文为“款约”,主要有三种流传方式,即口头背诵、书面传抄和石刻碑文。
3、风土人情(民俗风情)
⑴美食小吃:流芳村人自古都是食不离酸,虽然制作工艺繁杂但都乐此不疲,酸鱼、酸肉的制作工艺差不多,先把鱼或肉准备好,用酒和食盐腌制三四天,研制好了就开始蒸糯米饭,准备干辣椒末、五香、花椒等香料,准备棕树叶或芭蕉叶(用开水烫一会)、塑料胶布石头若干,准备装酸鱼的桶洗净备用,等熟糯米凉透就加入准备好的香料,搅拌均匀,先在桶底铺一层拌好的香料糯米,然后铺一层腌制好的鱼或肉,再铺一层香料糯米,以此类推,最上面一层要用香料糯米覆盖,完成这道工序后就可以盖上棕树叶或芭蕉叶,再盖上几层塑料胶布。最后就压上准备好的若干石头,静等几个月就可以使食用了。敬不离酒:在流芳村酒文化也很丰富,家里来客人都要拿出佳酿款待宾客,男人们喝酒就划拳,女人喝酒就猜拳,谁输了就以酒代罚。有时候女人还会唱敬酒歌来增加气氛。流芳村家家户户都会自己烧酒:先煮熟一大锅饭,等饭凉了就把酒曲导进去搅拌均匀,在放到桶里让它发酵几天,等它发酵出酒味就可以上锅蒸馏了,蒸馏的时候保证蒸馏器里的水温适当,水温过高会把酒烧糊,所以要经常更换蒸馏器里的水,换了几遍水后要品尝后面流出来的蒸馏物,品不出酒味了就可以关火收缸,这时才算完成酒的制作。
⑵土特名产:山上有很多野黄精和重楼(七叶一枝花),黄精味甘、性平、无毒,归于肺、脾、肾三经。其功效与作用为:1、黄精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可以治疗脾胃虚弱、神疲乏力、腹胀、纳少,以及胃阴不足导致的食少纳呆、口干舌燥都有很好的效果;2、黄精有补益肺阴的功效,特别是对于肺燥引起的干咳、少痰、咳嗽带血的病人,其有滋养肺阴的效果;3、黄精有补益肾阴的效果,对于腰酸无力、五心烦热、头发早白、阴虚内热的消渴病、胃热口干等病人有很好的效果;4、黄精使用的禁忌:中焦虚寒、腹泻、痰湿痞满、气滞、胃纳不佳的人群需要忌服。重楼,它也叫七叶一枝花,药用主要是它的地下茎,它是苦的,性生寒、有毒性,有清热去火、快速消肿的功效,它也有凉肝、定静的功效,临床医学上关键用于像这类疖痈、痈疮,也有皮肤的疖子,咽喉的肿疼,蛇虫的咬到、跌打,肝阳上亢造成的惊风的抽动,都可以用重楼治疗。
⑶生活习俗、⑷岁时节俗、⑸传统风俗(此处三个内容相近相似):在流芳村以及整个天浦侗寨吃饭之前忌把筷子竖着插到饭里,把筷子插到竖着插到饭里像祭祀一样,比较忌讳。忌用筷子敲打饭碗,敲打饭碗形同乞讨,以前只有乞丐乞讨的时候才会边走边敲饭碗。老人去世,家里的后辈在老人没上山前不能在家里吃饭。流芳村人们较为保守,遵循祖治,正月初一不出财、不扫地、不动刀,大年初一的食材都是除夕夜准备好,初一直接下锅。现在年轻人思想较为前卫,很多家庭大年初一才准备当天的食材。还有约十人左右大年初一只喝水,说法是留这一天来净身,与过去一年的坏事断清关系。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的人员,清明节无法回家祭拜先祖,春节回家以后会在农历30晚这一天到山上祭拜先祖。
⑹民间礼仪: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流芳村这个美德得到很好的体现,在这里村里的长辈爱晚辈,经常帮助晚辈完成村里组织的大事,晚辈尊敬长辈,在路上主动向长辈问好,主动帮长辈做事,主动给老人让座。敬酒时酒杯不能高于客人酒杯饭局结束大家一起喝结束酒。流芳村的老人在吃饭前总喜欢说:握勾工不更当季(侗语),意思为缅怀先人辛苦开荒造田,我们现在食用的每第一口粮食都应先让他们享用。
⑺方言土语:流芳村有许多本土方言就比如水塘,寨母村说邓(侗语),别村说塘,池子说吞、跑说会、盐巴说保、裤子说库、碗说duái、鱼说别、蛋说guó、林地说摆/搭、被子说单、吃说计、吸烟说计烟。
4、节日节庆(节日习俗)
春节:90年代前,由于交通不便,赶集出行困难,流芳村人一般从腊月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人们会在赶集天去集市购买春节所需,一次买一点,到腊月底也几乎买的差不多了。腊月二十八到除夕夜,流芳村人陆陆续续开始做年糕:先用水把糯米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把泡发好的糯米蒸熟,再拿去用机子打(2002年前流芳村人都是用人工捶打,两个大汉捶一次下来也是满头大汗,后来大多用机器代替人工制作)。在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流芳村有些家庭妇女早早地就去山上砍树带回家,意在把财富带回家。初一这天人们对砍的树种还有要求,尽量砍叶片大的树,寓意来年都挣大钱。在家的老人就早早的准备好早饭,吃了早饭后,村里的小盆友就陆陆续续窜寨拜年讨糖,拜年的时候嘴里还要哼唱讨糖歌:新年,新岁,大吉大利,,,,,,等把整个寨子窜完都已经到晚饭时间,吃了晚饭后人们会自带板凳到会堂中暂作观看自己村里组织的联欢晚会。年初三妈妈会带孩子去外婆家看外婆,要把所有外婆都吃个遍才返回家。在流芳村年气要延续到元霄节后才算过完。
(图为流芳村春节活动)
三月三,村民们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前一天,上坡摘甜藤、下田采黄草、洗甜藤、泡糯米碾米面准备,当天锤黄草和甜藤、制作甜藤汁,用锤好的黄草、糯米面与甜藤汁搅拌均匀,分成小面团、用茶油煎制,制作好的甜藤粑味道纯正可口,有韧劲、食而不腻,但忌食过饱,易引发胃酸过多而作黑汁水的树叶,回来捣碎后倒入清水,等汁水变黑后把糯米倒进汁水里泡一个晚上,四月八号这天早上把糯米从水里虑出来,往泡黑的糯米洒适当的盐巴调味再放到蒸笼里蒸,蒸好的黑糯米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增,当天所有的耕牛不用下地劳动,休息一天,吃的糯米饭颜色就像牛粪,意思是老牛辛辛苦苦帮我们劳作,有它的辛苦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吃的糯米好比牛粪,这个节日是纪念耕牛的。
六月六:作为比春节次一等的节日,也称为过小年,小朋友们会去外婆,会搞联欢晚会,意思就是平平安安又过了半年。
平安节:平安节,这个时候是农历的10月份了,所有农作物的收到家里了,农民辛辛苦苦的一年终于有收获了,所以值得庆祝一下,取名:平安节。这天人们会制作红豆粥:红豆要先用水煮烂,用水煮准备好的鸭或鸡或猪蹄煮熟,熟了把鸭肉鸡肉、猪蹄拿出来,再把糯米粉和煮烂的红豆倒进汤里慢慢熬制,直到红豆稠粥制作完成。至此一年的节日才算过完,到下一年又重复。
图文天浦侗芦笙汇演
5、村落名片
200年香港社区伙伴(PCD)贵州有机农业项目官员一行到我乡作有机农业发展项目评估。香港社区伙伴(PCD)贵州有机农业项目官员洪旋旋、詹玉平,贵大杨建松教授等一行3人来到该乡,在乡党委书记吴才福、乡长杨剑的陪同下深入流芳村对有机农业发展项目作项目评估。为扩大这次活动影响,乡政府专门召集了乡农牧站、流芳村民委、有机农业协会、群众代表、高近、寨母村的村干及群众代表学习,同时还邀请九潮、岩洞两乡镇领导及其两镇分别一个村即高银村和新洞村的村干和群众代表,共计63人参加了这次评估活动。
这次活动首先组织参观了流芳村有机水稻基地、有机折耳根试验地、有机玉米种植示范基地,并现场对骨头醋酸肥料叶面喷施、林下养有机鸡,生物农药、品种比较、高产示范田等进行了试验和讲解研究。随后组织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上,流芳村民委、有机农业协会、群众代表十分高兴的表示,在专家们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技术指导和支持下,有信心有决心开创出一条有机农业促增收的新路子,以多种有机农业经营模式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保护好环境和资源。高近、寨母村的干部表示,回去后立即开展宣传工作,两个村一起全面加入到有机农业发展行列中来。杨剑乡长在会上表示,我乡的农业工作将以茅贡至寨头的有机种养殖业和腊洞的冷凉蔬菜作为重点,在全乡范围大力推行生态有机农业,包括有机水稻种植,林下养有机鸡、种草养鹅、生态沼气建设等。
九潮、岩洞镇的领导及群众代表也纷纷发言,他们认为,流芳村的做法是可行的,成功的,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表示,回去后会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制定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引导农民走生态有机、多种经营的发展之路。
此行项目官员对茅贡乡政府、农业部门、流芳村民委、有机农业协会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项目实施效果表示满意,希望有机农业在贵州能做大做强,他们表示,计划向总部再申请两年的项目选择在贵州条件适宜、群众积极性的地方落户。
“一石击得千层浪”流芳村从开始的一个单一的有机产品发展到五个有机产品,走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大做强的产业发展之路,真正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为群众谋发展增收的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