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黎平县茅贡镇流芳村

“农”墨重彩 美哉酒都——仁怀市深耕“三农”沃土赋能乡村振兴

2024-03-05 22:59:44

草绿有魂,水活有韵。

花果飘香的苍龙甜蜜和谐,坝沃景丰的高大坪美不胜收,产业势劲的长岗增收有道……1788平方公里的仁怀土地上,沁人心脾的酒香之外,乡村振兴的细腻工笔下,一幅灵动的“三农”画卷徐徐铺展,引人入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这些年来,仁怀市全面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贵州省委、遵义市委决策部署,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基层建设,以“机制美”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推动“强组兴村”工作队与网格有机融合,实行“队网合一”,上万队员走村入户,在与群众共寻增收致富的路子上尽展“干劲美”;坚定不移抓好以酒用高粱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现代化,因地制宜推广“高粱+”轮作模式,穰穰满家的“产业美”让酒都的发展竞争力持续提档。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深耕“三农”沃土,如今的仁怀不仅是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也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机制美”——“三岗十八级”职级序列管理,锤炼出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的村干部队伍

村干部是“三农”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乡村振兴的一线骨干力量,乡村能否振兴与村干部队伍是否骁勇善战密切相关。

202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提出,要建立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运转保障。为此,仁怀市从制度改革入手,对全市在任村干部报酬制度进行改革,实施岗位职级序列管理,整体提高报酬待遇水平,推动职级能上能下、报酬能升能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从2021年开始,仁怀市打破原有仅分正职、副职的岗位及报酬固定模式,将村干部岗位划分为村正职、副职、工作人员3种类型,由低至高定为18级至1级,设定层次分明的职级序列。同时,坚持晋级激励,划定晋升标准,设立6项晋升基本条件,明确5种不予晋升情形,确保晋升有依有据、便于操作。充分考虑乡村振兴需要,将村干部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大专学历到村任职、市级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任职期间提升学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县级以上表彰、集体经济连续增加等7个方面作为“加分项”,每项分别对应缩短晋升时限、破格晋级、高定等级等激励项目,为能者提供机会和平台。

当然,有奖就有惩。

仁怀市聚焦道德品行、为民服务、干事创业等重点,细化为集体经济营收连续两年低于20万元、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或连续两年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等次、受到党纪和政务处分、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等情形,确定5大类10余条“负面清单”,分别对应降级1级至18级。针对情况严重的情形,将实行工作年限清零、辞退等处理,推动铁腕管理,让庸者无处遁形。

“三岗十八级”职级序列管理无疑是一尊“炼金炉”,去糟粕,取精华。

当实干实绩与等级报酬挂钩,打破了原有“吃大锅饭”的情形,村干部的工作态度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转变,工作成效从“干了算”到“干得好”转变,队伍也愈加强大,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人数由220人增加到30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人数实现零的突破;村干部后备力量从560名增加到745名。

有人说,“职级序列”改革的全面落地,仁怀市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有力推动农业健康发展、农村欣欣向荣、农民稳步增收。

2021年至今,仁怀市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504个,其中,事业单位人员离岗领办产业50个,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参与发展产业78个。全市村集体经济资产积累达3.7亿元,每年可产生村级集体经济收益3400万元,带动2.9万人就业;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31元,同比增长11%。

事实就是最佳印证。

“干劲美”——干群双向奔赴,“强组兴村”队员眼光向下,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沉下心思,在农村广阔天地奋力实干

走进仁怀,你会听到一个高频词——“强组兴村”。

寒冬时节,仁怀市大坝镇簸箕坝村簸箕坝组的田间热火朝天,村民们三五成群正忙着采摘豌豆尖,新鲜翠绿的豌豆尖很快运往上海、重庆等地,大家喜笑颜开、干劲十足。

“大季种高粱,小季种豌豆尖”是“强组兴村”工作队为这里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

簸箕坝村党支部书记刘玉洪说:“工作队定规划,找销路,建冷库,群众只需要安心种植就好。”

每周二,是仁怀各支“强组兴村”工作队的“强组兴村工作日”。

走进美酒河镇两江村即刻就能感受到满满的生态细节——绿水青山的环绕下,村里12家酒厂“吃着”生态红利,发展得风生水起。

“以前的两江村乡村环境问题集中在脏乱差,现在不仅干净整洁,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两江村村民、老党员刘廷骏说,“强组兴村”工作队党员干部因地制宜提思路、拟规划、抓实施,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两江村用生态改善换来了产业兴旺。

2019年以来,仁怀市严格落实省委“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要求,全面整合党建、卫健、综治、环保等领域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但在网格运行过程中,发现基层网格存在运转不顺、力量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受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多、联户长无工作补助等因素影响,联户长作用发挥不好。

经过不断探索,仁怀市委平安办将市委组织部组建的“强组兴村”工作队整合到网格中,推动实现“队网合一、以队领网、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强劲力量。

一时间,1730支“强组兴村”工作队、13480名队员充实到农村综合网格中,1271人下沉城市网格中,他们接地气、聚民气,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多进农家门,多想农家事,多说农家话,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感谢‘强组兴村’工作队,帮我家解除了电表安全隐患!”尽管时隔快半年,但是提及“强组兴村”工作队,仁怀市九仓镇筲箕湾村牛场组村民李增勇依旧竖起了大拇指。

以往,李增勇家的电表经常被雨水淋湿,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强组兴村”工作队在巡查中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供电所,很快便帮助李增勇解决了问题。

小事放心头,大事抓手里;“鸡毛蒜皮”写进备忘录,干得好坏体现在结果上。队员们的“埋头拉车”换来了干群之间的双向奔赴,共同发力。

“党的恩情记哈,法律法规守哈;村组发展议哈,产业技术教哈;邻里有事帮哈,良好家风评哈;环境卫生比哈,滥办酒席治哈;陈规陋习除哈,歪风邪气整哈。”仁怀市长岗镇蔺田村村民杨远发把贴在墙上的“十哈准则”背得滚瓜烂熟,他说,“十哈准则”记心中,美丽村庄在眼前。

时代更迭,蔺田村的“十哈准则”不断推陈出新,如今在“强组兴村”工作队党员干部的带头下,村民聚焦移风易俗深入推进蔺田乡村振兴,赋予了“十哈准则”新的内涵。

“我们既要‘仰望苍穹’又要脚踏实地,怀着一颗真心,办实每一件事,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烦心事。”一位“强组兴村”工作队的队员说,将心比心,以情换情,群众才会敞开心门向自己说掏心窝子的话,甩开膀子为美好生活拼搏,干群关系越走越近的同时,乡村也换了模样。

“产业美”——高标准打造酱香酒用高粱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生态畜牧、 蔬菜等乡村振兴中的致富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美美与共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一直以来,仁怀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去岁,进入腊月,高大坪镇高坪社区的种植大户代江飘早早就开始备起年货,他说这是对一年劳动成果的犒劳。欢喜的言语间,代江飘算起了这一年的产业账:“2023年我家高粱收成比较好,卖了5000多斤,收入3万元。”

代江飘的喜讯也是其他5万余户农户的喜讯。仁怀常年种植有机高粱35万亩以上,产值达9亿元以上。

当外界以为这已经是仁怀发展农业产业的“天花板”时,仁怀再次抛出惊喜。

“用好用足发展中最稀缺的土地资源,结合山地丘陵实际,围绕宜机化改造、水利化提升,推进‘小田并大田’,在巩固有机高粱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广‘高粱+’轮作模式。”仁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放眼仁怀,“高粱+蔬菜”“高粱+油菜”“高粱+马铃薯”3个10万亩工程合理布局,利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种植“仁怀豌豆尖”4万亩以上、榨菜2万亩以上、油菜12万亩以上,各类粮食和蔬菜总产量达22.5万吨以上,总产值达15亿元以上(含高粱)。843家各类合作社应运而生,成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力军。

初春,走进五马镇龙里村蛋鸡养殖场,村民们正将鸡一笼一笼地从车上卸下,顺利将10万羽鸡搬进了“新家”。

“我们第二栋鸡舍已经正式投入生产,采用全自动全封闭的饲养模式,预计年后开始产蛋。”仁怀兴康龙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朱炳林说道。

龙里村蛋鸡养殖场采用“公司+村集体”的运营模式吸纳就业劳动力13人,每年将分红16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目前养殖场共有蛋鸡16万羽,随着新厂房的投产,预计2024年总收入将突破3000万元。

今年1月,茅坝镇2万余亩轮作榨菜刚进入采收期,村民龚帅就算好了丰收账:“今年的榨菜长势较好,个头基本上都是两三斤一个,我家可以增收3000元左右。”

为让群众的农产品能够产销两旺,茅坝镇成立仁怀市芥芥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与涪陵榨菜集团合作实行订单化种销模式,确保榨菜在种足种好的同时拓宽群众销售渠道。

远处的山脊上,合马镇新坪村的山桐子采穗圃基地正紧锣密鼓建设中,数月之后,红彤彤的果实将铺满山野,带来上千万元的产业红利。

后记

酒都的“三农”之美何止于此?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按照企业所能、村级所需、互利共赢的原则,动员民营企业参与“百企兴百村”示范创建,通过项目兴村、产业联村、就业扶村等方式,探索出一条村企合作“联姻”、共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68家企业结对帮扶67个村(居),两年投入资金9000万元,带动发展产业22个,将帮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着力酱酒产业工人队伍技能素质提升,以打造“酒都酱人”省级技能劳务品牌为载体,扎实推进“万名产业工人大培训”,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人才之美为美丽酒都注入鲜活动力。

通过“五个强化”改革措施,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大幅提升,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实现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双提升”,保障之美让高质量发展更加活力澎湃。

“农”墨重彩,美哉酒都。

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13638089867
  • 联系地址:贵州省黎平县茅贡镇流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