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著作权服务中心-企业CBD

人性凝视与文本体察——读北乔评论集《南人书话》

2025-07-31 21:03:55


北乔的《南人书话》以140余篇文学评论的体量,构建了一个兼具感性温度与理性深度的批评场域。这部“散装”的书话集接续了印象式批评传统,又融入了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锋芒。北乔认为文学的本质力量在于敏感而尖锐地“抵近人生的困境与人性的困境”,《南人书话》正是在人性凝视中完成叙事突围,为当下文学批评提供了极具参照意义的范式。

北乔以读者、写作者、评论者等多重身份介入批评,使其文字始终保持着与文本现场的血肉联系。在评论毕飞宇的《推拿》时,他以评论家的敏锐捕捉到小说关于“尊严”的写作意图,更以创作者的同理心体察到盲人世界的精神内核:“他们眼前的世界是黑暗的,但内心一定充满光亮。生命之光、情感之光及精神之光,是他们人生的动力,也会擦亮我们的视线与灵魂。”多重视角的融合,打破了批评者与文本的隔阂,形成了一种“在场式对话”。这种对话姿态在对韩少功《日夜书》的解读中尤为鲜明,北乔既看到作品“写出一代人的命运”的史诗性,又关注到韩少功“大幅度舍弃了叙述的技巧,尽可能地回归朴素, 致力于给读者带来亲和性与日常感”的创作转型。他没有将作品置于理论框架中强行解剖,而是追踪作家的创作心路。而他在评论李洱《应物兄》时说“读《应物兄》需要一个过程,当我们读到自己就在其中时,或许我们才真正读出些滋味”,将自我代入文本的批评方法,使评论超越了简单的价值判断,成为文本现场的对话。北乔的诗人特质则使其批评语言始终保持着诗性光泽。评论阿信的《裸原》时,他写道:“在他的诗里,人性与神性,已经模糊或消失了边界。我们在他的诗中感受的宏大和坚韧,是甘南高原的,是阿信本人的,也是我们内心的隐秘。”多重身份的叠加使《南人书话》的批评兼具广度与深度,既避免了纯理论批评的空洞,又克服了创作谈的狭隘。


《南人书话》,中译出版社2025年3月版

在兼容并蓄的批评视野中,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人性主义的精神主线。作者以“人”为核心坐标,无论是在解读纯文学作品还是类型化创作时,都存有作者人性凝视的目光。在评论须一瓜《太阳黑子》时,他指出“天下有许多与他们相似的人,区别只在于那隐秘的罪恶一直没有大白于天下,也就一直被我们尊为好人”,这对人性复杂性的体认,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评判。这种人性关照在处理不同题材时都有所呈现。对于军旅文学,他在聂静《军营童话》中发现“军人阳刚生活背后鲜为人知的柔美温情”,指出“军人首先是人,军人成长首先是人的成长”;对于乡土叙事,他在荆永鸣《老家有多远》中捕捉到生活在乡村与城市的夹缝之中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挣扎以及对“那已经或正在逝去的灵动的自然与纯美的人性”的追忆。无论题材如何变换,北乔始终聚焦于“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成长,这使其评论具有了超越具体文本本身的普遍意义。从具象到抽象的批评路径,使人性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可感的鲜活存在。

北乔自述更喜欢“中医式”的评论,即“把作品视为生命的整体,而非各种特质性的组合”。《南人书话》的又一特色,便在于既接续了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的文脉,又融入了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锋芒。解读韩彦军的《龙都短歌》时,他既肯定其“以当下的存在向远古溯源”的历史意识,又指出“古诗词创作的关键不是技法而是文化”,作者的判断既基于对文本的直观感受,又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更重要的是,他兼具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的评论,恰如中国传统的“品诗”之道,在“品”与“评”之间找到了平衡。评论刘庆邦《梅妞放羊》时,他以“乡村的乌托邦”概括作品意旨;评论张庆国《如鬼》时,他用“总有一些敬畏埋伏在生活丛林里”暗示作品的精神内核。充满隐喻的判断,既避免了概念化批评的枯燥,又使评论本身成为了一种文学创作。《南人书话》在感性解读与理性建构之间自如切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批评风格。与此同时,北乔也将目光投射到了网络文学领域,书中收录了10余篇对网络小说的评论。正如其所言:“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文学形态,如果缺席,文学大生态就不可能完整。”在他的批评实践中,他既不轻视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也不盲目拔高传统文学的地位,而是以人性为尺度,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发掘共通的文学品质。

北乔说:“对读者,我期待的是他们读到《南人书话》后,能觉得文学是美妙的,是可以读到许多东西的。书的价值,在于书本身,也在于‘我的阅读’。至于写作者,那真不好说,毕竟,写作是靠‘悟’而非‘教’。然而,《南人书话》可能的优点是我本身是写作者,那么我的评论中会有些因为他者创作而来的写作经验,或者以我的写作经验去体悟作品的叙述。但这还得靠大家去读,去悟。毕竟,这世上有太多的事只可意会无法言明。写作之事,似乎更是如此。”他的批评既不是高高在上的指点,也不是亦步亦趋的附和,而是与作品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彰显文学的魅力。这种充满温度与智慧的批评范式,昭示了文学批评应有的模样,以真诚之心洞察人性,以专业之眼体察文本。

(作者系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

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15810535051
  •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