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工业报
■ 唐琳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如何直面教育形态、教学模式与人才需求的深刻改变,积极识变、主动应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关键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为我国借助人工智能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方向指引。
革新教学理念,重塑“师—生—机”协同育人定位。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授理念已难以适配智能时代个性化、互动性的学习需求,亟须革新教学理念,重塑“师—生—机”三方协同的育人定位。
从教师角色来看,人工智能不再是简单的教学辅助工具,而是教师的“认知增强伙伴”,教师需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体验的“设计师”与价值引领者。例如,教师可依托智能助教系统开展课程资源整理、作业批改等重复性工作,把更多精力转向教学设计、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及进行AI伦理引导。在《新城市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借助智能助教系统给学生提供城市规划项目设计的思路指引,促使学生深入钻研学科前沿问题。就学生角色来说,学生应从被动的知识接纳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搭建者和AI工具的“高阶驾驭者”,依靠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学习。如运用智能学伴系统设定专属学习路线、随时解决学习疑惑,并且在教师引导下培育批判性思维,判断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避免盲目依赖。
从人工智能角色来看,其需承担“智能辅助者”职能,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分析,为师生提供精准支持。例如,人工智能基于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生成学科知识图谱、为教师提供教学策略优化建议,形成“人类主导—机器辅助”的协同模式,既保留教育的人文关怀,又提升教学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重构教学体系,打造“AI+学科”深度融合范式。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需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与单一教学体系局限,以“AI+学科”深度融合为核心重构教学体系,实现学科发展与智能技术的协同共进。在专业设置层面,高校应积极契合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需求和学科发展走向,推动现有专业智能化升级并布局新兴交叉专业。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开设全国首批人工智能专业,构建包含数学与统计、计算机、认知等在内的八大核心课程体系,同步将传统专业升级为AI新专业,开拓交叉融合新领域,组建AI专业集群。在课程与教材体系层面,需秉持“能力导向”原则,将AI知识有机融入各学科课程,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群。例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AI通识课程,培养基础智能素养;为各专业学生设计“AI+专业”交叉课程,推动AI技术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在教材建设上,打造契合智能时代的数字教材,做到多主体共同构建、实时迭代与拓展推送。例如,浙江大学牵头打造人工智能关键领域工程硕博士核心课程,为“AI+学科”融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助力。
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数据驱动”精准教学路径。传统依赖教师经验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人工智能时代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需求,需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创新教学方式,构建覆盖“教学诊断—资源推送—过程评价—动态优化”的精准教学路径。在教学诊断环节,凭借人工智能技术采集全场景教学数据,涵盖课堂互动频次、学生作业正确率、学习时长与进度等多类数据,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精准找出教学问题。在资源推送环节,依据数据分析成果为学生供给个性化学习资源,如依据学生知识水平与学习志趣,智能化推荐慕课资源、针对性习题资料以及拓展阅读材料。过程评价阶段,突破传统结果性评价的束缚,创建数据支撑的多元化过程评价体系,如借助AI技术对学生课堂表现、项目产出、实验操作规范性等开展实时评估与反馈。在动态优化环节,教师依据教学数据反馈持续调整教学策略与内容,如根据学生整体学习进度优化课程节奏、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数据采集—分析诊断—资源推送—评价反馈—优化改进”的闭环教学路径,切实提升教学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完善保障机制,筑牢“智能向善”教学改革根基。人工智能在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伦理风险、技术安全、数字鸿沟等挑战,需从多维度完善保障机制,坚守“智能向善”原则,为教学改革筑牢坚实根基。在伦理与安全保障层面,应确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准则与安全规范,界定AI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高校要构建AI生成内容审核体系,防止学术欺诈和虚假信息扩散。强化数据安全管控,守护师生个人隐私。在资源与公平保障层面,需加大智能教育资源投入,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公平。例如,教育部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为西部高校提供慕课服务,助力优质资源共享。在治理与监督保障环节,应打造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由政府、高校、企业与社会共同介入AI教育应用管理。例如,政府推出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的发展战略规划,设立专项基金扶持高校AI科研与教学资源开发。高校组建AI教学改革监督团队,按时评估AI应用效能,实时优化改革路径,保障人工智能持续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实现“智能向善”的教学改革愿景。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联系电话:18610562898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拓荒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