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称每个人都是私人感情问题,王石也希望个人隐私能够得到尊重,然而这依然阻挡不住网络舆论的热议。无论王石是否愿意,那些或赞或弹得观点表达,其实都已经将他卷入了舆论的漩涡。甚至有好事者列举了近年来国内知名企业家的感情个案,似乎要从中寻找一种社会文化轨迹。
确实,每个人的感情都是私人性的,但作为公众人物就难以避免被社会消费的命运,毕竟公众人物本身就享有了因为社会关注所带来的种种收益,娱乐明星自不待言,作为一个知名企业家,王石的任何举动和言论都会在舆论上放大,比如他对攀登各大高峰的业余爱好,比如他对房地产市场发表的观点,只不过以往这些相对来说具有正能量,对于塑造王石乃至万科的品牌想象有推动作用,因此成为舆论与王石双方乐见其成的双赢。
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是,王石尽管已经宣布要从万科逐渐隐退,但舆论社会依然将万科与王石作为紧密同构体加以审视。这当然也来自于中国商业文化的特性所在,中国人内心始终有一种精英崇拜的清洁,对于类似王石这样的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企业家,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企业,会不自觉作为商业偶像的标志符号,摆放在社会潮流的坐标上。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写到,人类社会之所以充斥着偶像,在于人们从认识论、道德和心理学等需要出发,需要营造一个完美的影子投射,那就是偶像。偶像一旦被认定,就会自动获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证,偶像是完美的,这一原则神圣不可侵犯,被大多数人不假思索地接受。
看看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各种商业文化书籍,对于成功企业家的描写,其实在不断强化新偶像的社会接受度。舆论场中的知名企业家们看上去那么完美——具有十足牺牲精神,强大的抗风险能力,超出常人的前瞻思维。这种完人哲学所塑造的企业家不是人,而更像是神。企业家在民众心中无所不能,他们所说的每句话都可能被引为人们处世的行为指导,喧嚣一时的成功学更是放大了企业家在民众心中的魅力幻觉。而且可以说,这种偶像崇拜在其他社会领域同样如此,给社会带来的弊端远大于收益。
因此人们怎么能容忍心目中的偶像跌下神坛,回归到民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感情,王石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感情烦恼与处理方式,这和我们也许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可是王石呀!在商业偶像文化模式中,偶像就是要与凡人不同,他不仅要事业成功,更要具有符合社会主流的人格化特征,比如对爱情坚贞对原配不离不弃,比如对待员工如同孩子,多谈慈善社会道德发展少说利益。当王石们亲手抛弃了身披的偶像金衣,大家发现其光溜溜的身体和我们一样时,不可避免的失落乃至反感情绪就会集体爆发,这就是偶像时代的副产品。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