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山村教师在一个仅有3名学生的讲台坚守34年

作者:彭丹丹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12-11-05 10:34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五里坝——城固县最南端秦巴山区深处一个小山村,交通十分不便。


  在一条鲜有行人的崎岖山路上颠簸2个多小时后,转过山梁,远处望去,几座瓦房点缀在大山深处的一块小平原,一排房子后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很是醒目,这就是城固县二里镇大盘中心学校五里坝教学点——一个仅有3名学生和1名教师的学校。


  54岁的肖开兴就是这里唯一的教师。


  仨学生3个年级一同上课

  10月25日,三名同学坐在教室里上自习,肖开兴正在逐一指导。


  “去年两个学生随父母打工走了,现在只剩下3个学生了!”肖老师说,由此“五里坝初级小学”也被上级部门更名为“五里坝教学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袖珍学校”。


  “这里通往二里镇有近50公里,到大盘中心学校有30公里,其中26.5公里都是盘旋在山间一车宽的砂石土路,交通十分不便。”肖老师说,“为了五里坝村的孩子能就近入学,这所学校也就存在至今。”


  6岁的朱蓉蓉上一年级;7岁的邱雍是学校唯一的男孩,上二年级;8岁的杜婷上三年级,明年她将去镇上读四年级了。每一堂课肖老师都“复式教学”,同时教三个年级的3名学生。


  10月26日早上9时50分,营养餐做好了,菜豆腐、腊肉、萝卜,三个菜,“每次做饭我都要问问3个小家伙想吃啥。”肖老师的妻子贾素清说。今年5月1日学校开始实行营养餐,肖老师说:“我平时带这3个孩子上课,我妻子就成了炊事员。”


  杜婷跟着肖老师读了三年书,“肖老师对我们可好了,教我们文化,和我们一起玩耍,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都在肖老师家吃饭,他对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杜婷说。


  让乡亲不再吃没知识的亏

  肖开兴是土生土长的五里坝人。上世纪70年代,村民居住分散,不通公路、不通电,通讯只能靠口传,全村识字的人寥寥无几。


  1978年,高中毕业后,肖开兴放弃了走出大山去当兵的机会,回到了五里坝,做了民办教师。面对亲友的不解,他说:“我要把我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山里的孩子,让家乡人不再吃没有知识的亏。”


  肖老师在五里坝乡庙沟教学点一教就是8年,他又辗转邱家山、倒角坪、黄龙洞等教学点教书。


  1996年五里坝并入大盘乡。1999年肖老师来到当时的五里坝中心校。学校有40多名学生6位老师,2000年肖开兴通过考试成为正式公办教师,“工资从180元钱一下涨到了900元,感觉好高,心里很满足。”肖开兴说。


  2003年五里坝中心校撤校变成了“大盘乡五里坝初级小学”,只剩下了20多名学生2位教师。“2006年随着景老师调走,只剩下了我一个老师和15个学生。”肖老师说。村民杨国旺说:“现在村上的大事小情,乡亲们都要找肖老师商量,他懂文化,识大局,他说的话我们能听进去。”

 

  边学英语边教孩子们

  2005年秋,城固县开始在小学三年级全面普及英语课。高中毕业的肖开兴犯了难,自己几乎没有任何英语基础,“不能让娃娃们输在起跑线上。”肖开兴说。于是,肖老师利用暑假当起了学生,请来专职英语教师给自己上课。从“abc”学起,开学后他边学边教,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一个不合格。听着孩子们用简单的口语向自己问好,他说心里甜丝丝的。


  34年大山里的执教生涯,教过800多名学生,甚至还教出了博士、硕士,有的成为教师、医生、公务员,有的成为部门经理、企业老板。而自己的一双儿女,却因家境不好只读到初中毕业。女儿早已嫁人,儿子在外务工。谈及儿女,肖老师摇了摇头,眼圈红了:“感觉就是愧对他们。”


  10月25日晚,村民杨国旺嗓子不舒服找肖老师拿药,他说:“这么多年肖老师能在这山沟沟里教书育人,真是不易呀。我的两个孩子就是肖老师的学生,高中毕业后都在外地打工,要不是肖老师,他们也不可能走出大山。”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彭丹丹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