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奢侈风:学生称我爹有的是钱 我不花谁花

作者:刘建红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12-11-20 09:52

来源:人民日报

 

花父母的钱奢侈消费

    

    “我爹有的是钱,我不花谁花?”一学生振振有词地说。“我们辛辛苦苦这么多年,赚钱不就是给孩子花嘛!”其父母情真意切地说。如今在我国,有这种想法的人着实不少。它导致一种现象,就是奢侈消费年轻化日益严重。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宿舍有6个人。小郭同学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好,在我们看来很昂贵的东西对他来讲都是“小儿科”。记得大三下学期时,他跟我们说要买一台电脑,电脑的价格在1.2万元左右。我们都是学一个专业的,知道那么好的电脑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讲根本用不上,况且,依他的兴趣爱好,有了这个电脑,无非是又有了一个打网游的利器。我们劝他不要买,他说:“买一台用着,多爽!你们那种的都不行,在我的电脑面前都是垃圾(浮云)。”周日回家后他跟父母说了,父母也觉得买这电脑有点浪费,没有答应他。小郭同学不高兴了,一气之下就回学校,在学校住了两个星期不回家,父母的电话也不接。他跟我们说,不给我买电脑我就不回家,看他们怎么办!没想到这办法还真灵。就在第二周的周日下午,小郭的父亲开着车来到学校,一进寝室,把手里崭新的电脑举着,冲着小郭说:“儿子,电脑给你买啦!”小郭一听,从床上坐起来,满面笑容。他把电脑接了过来说道,行了爸,你要是忙你就先回吧。他父亲也没有说什么就走了。我们说:“你应该谢谢你爸。多好啊,这么贵的电脑都给你买啦。”谁知他说了一句话,让我们无话可说:“我爹有的是钱,我不花,谁花?而且我就知道,我这招屡试不爽,哈哈!”

    像小郭这样的同学,我们还能够接受,因为毕竟人家家庭条件好。可下边的这位做得就有点过分了。小吴是我们寝室几人中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一直以来都比较勤俭节约,可因为攀比心理和虚荣心作祟,他也变了,一下子就改变了我们对他原有的认识。

    那段时间智能手机流行,我们都将手机换成了触屏、名牌的。而小吴呢,手里拿的还是我跟他一起去充话费赠的手机,用了大概3年了。有一天,我听见他打电话说,不行我也要换,换还要换好的。现在我们宿舍的同学都用那样的手机,我要是还用这个多没有面子!最后一句提高了嗓门:“要是不给我买手机,我就不念啦!”

    我看他不高兴,就劝他,别跟父母生气,不就一部手机吗?不值当的。他回了一句,要不咱俩换手机用?我就没法接话了。过了几天,他拿了一部新的智能手机,高兴得不得了,跟宿舍里的同学交流手机的功能什么的。此时我想,为什么父母会一次次答应孩子无理的要求呢?

今年暑假回家,我跟父母说了这件事。我妈说,“估计他爸妈也不舍得孩子被人瞧不起。再就是做父母的挣钱不就是给你们花吗?”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不是滋味,没有那种受到父母的疼爱而幸福的感觉,反而觉得正是他们的这种溺爱心态,才会让孩子的要求越来越离谱,欲望越来越难以满足。

 

内蒙古 黄晓峰

 

奢侈品掮客

    

     我们单位位于市中心,这儿政府机关林立,购买力强,相应地衍生出了各种高消费场所。前不久,一家“奢侈品国际潮流店”隆重开业,烫金的大字醒目耀眼。

    那天,我正在上班,一个穿着气派职业装的年轻人敲门进来,彬彬有礼地介绍说,他是那家奢侈品国际潮流店的市场推广员,他们店的主要业务一是售卖各个名牌厂家尤其是国外的名品,另一个就是在顾客和市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具体来说,就是顾客不论从网上还是从其他渠道了解到世界上的新款高档消费品的信息,而又不知如何获取时,交给他们就全搞定了,货到付款,收取10%的手续费。店里最近正在发展VIP会员,成为会员后手续费减半收取,即5%。临别时,他还留下了自己的名片以及印制精美的《奢侈品全接触》画册。我随手翻了翻画册,名表、名酒、名车、古玩、字画……吃穿行用娱,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当然价格也绝对“奢侈”,几乎寻不到万元以下的东西。

    下班后,抱着好奇的心理,我来到这家奢侈品店闲逛。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是,店里的生意出奇地好,有人相中了名表、名包等,眼都不眨一下就结账拿走,还有的要求订购某某牌子某某款的,爽快地交了订金。一个个财大气粗的样子。

    我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氛围和情势,很快离开了这家店。临出门的时候,有店员送给我一张宣传彩页,让我看看有什么喜欢的。我苦笑一声,悄悄地把它扔进了废纸篓。因为我知道,它对我毫无用处,一个小老百姓,永远也不会成为奢侈品的“拥趸”。

    

河南郑州市 耿宝文

 

校园弥漫奢侈风

 

    我的家在新疆,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家庭经济状况还不错。我现在是四川某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当我满怀憧憬进入大学时,一些潜在的东西被激发了,它不是学习的热情,不是奋斗的激情,而是奢侈消费的虚荣心。

    一进校园,看见身边许多人的穿着都是名牌,如鞋子基本上是NIKE(耐克)、adidas(阿迪达斯)等。想着自己高中时穿个“特步”都觉得了不起,看来大学生真的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进教室上课,许多人拿出的不是笔记本,而是一款款触屏手机,可以将老师在课堂上放的课件直接拍下来。有几个同学用的仍是按键式手机,都不敢拿出来示人。我心里的王牌手机是NOKIA(诺基亚),却是大家觉得该淘汰的。

    回到宿舍,大家经常七嘴八舌地聊衣服、化妆品,说着说着变成化妆品大比拼了,谁谁的护肤套装好、谁谁的睫毛膏上档次、谁谁的口红是名牌。同学每次逛街回来,都会在宿舍里当着大家的面一件件试穿新买的衣服。每当这时,我心里的“小恶魔”就告诉自己,这周末我该去买衣服了。因为别人都买了,自己家庭条件又不差,干吗不买,钱不就是花的吗。而且每次向父母要钱,他们从不说不给,还说这辈子挣钱就是为了我。有句话说:“欲望是填不满的沟壑”,而我觉得应该是“深渊”,一脚踏进去就越陷越深。

    我们宿舍有5人,3人的家庭条件不错,两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很不好。而其中一个叫小玉的,家里很贫困,有3兄妹。她长得很清秀,刚上大一时我很喜欢她,虽然有点土气,但是给人的感觉很懂事。她告诉我,她上得起大学是因为申请上了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加入了贫困库有补助等,还说将来要挣很多钱。当时我看见的是她的认真和努力。可是后来,或许是她第一次给自己脸上补粉时,因为补得太白被我们嘲笑而发生了改变,或许是大家老是聊一些高消费的东西发生了改变,或许是别的东西。总之,我看见她打扮得越来越时尚,越来越会化妆、粘假睫毛、贴双眼皮,衣服也越来越多,而买这些衣物的钱都是她逃课出去打工赚来的。她的腰杆越来越直,有一次,她在宿舍高声地对我们说:“我卡里现在有两万多元钱了,都不知道干吗用,先存着吧!”

    我们学的是新闻专业,这个专业有一些对单反相机的需求,大家基本上都买了。有一次我在宿舍过道里听见班里一个女生大声哭喊着:“我就要买,你给不给买?班里的人都买了,就我没有,你要不给我买,我自己赚钱买……”后来,我看见她拿着8000多元买的单反相机,跟其好友一起在校园里拍照。

    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年纪这样奢侈消费不好,但攀比虚荣就像毒品,沉浸于此,忘了自己。中国人的攀比风气越来越严重,有钱要买,没钱也要买;必要的要买,不必要的只要有“面子”也要买。连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因“好面子”导致对奢饰品的“追风”。

 

新疆伊宁市 晓童

 

沉迷奢侈品的三种境界

 

    有人认为,对奢侈品的渴望,在人类中亘古不变。人们永远寻求物质的证据来向他人和自己证明自己的成功。这个愿望在今天依旧保持强烈,而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途径让消费者在这方面得以满足。时尚奢侈品提供的就是这样的途径。另外,时尚产品还可以展现使用者的品位和特别以及作为身份的象征。

    在上海等中国的大城市,有一些年轻的白领女性,不惜为了买一条裙子,花上半年的薪水;在日本,一些年轻女性消费不起多个皮包,就每人买一个,几个小姑娘组成小组,谁有需要谁就使用新的皮包,保证在不同的场合,都有不同的服饰和配件出现。购买真品,这是第一种境界。

    当然也有买假货特别是买所谓的“A货”(精仿产品)来“武装”自己的,或者是使用一些外观同奢侈品似像非像的仿冒品,这是第二种境界。

    但是现在有更有意思的举动,姑且称为第三种境界。有些人特别喜欢提着品牌购物袋招摇过市,高档的到LV(路易威登)、香奈儿,低档的甚至可以到屈臣氏。其中不排除有消费者是因为名牌购物袋比一般的购物袋更厚更坚固而更偏爱,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为了面子。由于我国强大的A货制作技艺和消费市场,在地铁里、公交车上、马路上、餐厅里,如果手提一个LOGO(商品的标识)明显的包包,十之八九会被认作假货,其中难免会“误伤”真正的奢侈品消费者。更有难言之隐的是,有的奢侈品LOGO不够明显,大多数人又不能慧眼识珠,但是手拎一个有着硕大LV标志的购物袋,上述一切烦恼都排除了。其中暗含这样的信息,我拿的是专柜正版货,我也是有钱人。拿着品牌购物袋,身上的品牌服装、手中的品牌包包,似乎也更像真的了。

    不曾想,名牌购物袋居然进入了流通渠道。据报道,在中国的购物网站上查一下,私人出售的二手专柜纸袋价格,都在四五十元,有的纸袋则卖到七八十元。还有商家专门生产、批发名牌包装纸袋,每个则在15元左右,几乎覆盖了所有知名奢侈品牌,其中一家网上店铺打出的广告词是“送人必备”。一位店主介绍,批发购买纸袋的客户,一般是做“A货”生意的,配备纸袋能使商品更好卖,而包装的价格又会另外收费,所以卖名牌“A货”的店铺从纸袋上也能赚到二十几元的利润。而零售购买的客户,有的是自用,有的则是作送人礼物的包装。

    从成千上万的奢侈品包包,到成百上千的香水化妆品,再到百八十元的购物袋,为的都是面子,但买购物袋,显然是造假。既然造假,就要选最便宜的。更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购物袋并不只是国人喜爱。据报道,韩国很多二手购物网站上都有这样的交易,这些名牌购物袋的价格高达30美元。可见有的人追求奢侈品确实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 

 

上海消费市场运行分析研究组 沈若愚

 

不能让“官奢”蔓延(公民论坛·晒晒民间的铺张浪费③)

 

    时下,“疯狂的奢侈消费”已成为社会消费中一道吸人眼球的“风景”,而一些官员也在这“风景”之列。

    有的官员不知不觉、或轻或重地患上了“奢侈症”,在个人形象方面讲究高品位的“包装”;在生活方面讲排场、摆阔气,生怕花钱少了有失身份。老百姓的评价是:有些官员真“帅气”,屁股坐的是奥迪,嘴里抽的是猫咪(熊猫香烟),肩上挎的是兽皮(高档皮包),腕上戴的是顶级(豪华手表)。

    这种显摆的“官奢”,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奢侈病”,与一些官员畸形的社会心理、扭曲的生活追求、作祟的面子思想密切相关,显然是思想作风出了问题。

    一些为官者无论处在什么位置,尾巴总是翘得高高的,“面子”总是搞得亮亮的。这些人虽然能开怀一时,求名一时,享受一阵,但必会让人民群众讨厌、唾弃。

    防止和克服“官奢”蔓延,一是加强自我修炼。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格遵守廉政准则的相关规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中甘愿平淡,不为名声所累,不被物欲所困,尤其要加强品质修养,培养高洁情操。二是加强监督检查。一些“官奢”行为不时被网友曝光,说明有效的监督检查和惩处机制缺失。因此,对官员的奢侈行为,无论是“公奢”(借公款而奢)还是“私奢”(因受贿而奢)行为,该查处的要查处,决不能姑息养奸。

 

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值得警觉(公民论坛·晒晒民间的铺张浪费③)

 

福建福州 徐娟

 

    据媒体报道: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曾经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如今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富二代”正在成为奢侈品的拥趸,奢侈品消费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

    在收入水平远未达到欧美的情况下,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年轻一代中流行的攀比心态。他们首先通过奢侈品进行自我身份攀比,进而攀比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

    按理说,我们无权干涉“富二代”们的奢华生活。毕竟,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这种奢侈消费究竟会给社会、给富豪本人、给“富二代”甚至“富三代”们带来什么,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

    凡事总有两面性。“富二代”们有摆阔的心态,一些低收入者也有仇富的心理。如果让摆阔的心态随意滋长,让仇富的心理自由蔓延,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年轻群体对奢侈品的非理性消费,已经不是什么个人的生活喜好问题,这种“社会病”应当引起足够的警觉。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多和人们生活的改善,公众进行适度的消费、休闲,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过度消费甚至浪费,则有百害而无一利。要遏制不恰当的奢侈消费,就需要多方面引导。

    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消费风尚,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种媒体应切实加强正面消费引导,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多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回报社会;加大对奢侈浪费行为的舆论谴责;完善政策法规,充分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惩罚浪费和奢靡行为,促使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自觉行为。

 

中国式奢侈品消费的畸形状态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析国人之奢(编辑视线·晒晒民间的铺张浪费③)

 

赵蓓蓓

 

    中国人历来勤劳节俭,近些年却与“奢侈”一词挂上了钩。

战略咨询公司贝恩公司今年发布的《201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称,2011年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增幅达25%—30%,市场规模首度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照此速度发展,中国有可能于2012年在奢侈品贸易和消费方面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我国奢侈品消费在短短20年间跃居世界前列,不仅令世人瞠目,连我们自己也不免被吓一跳。据媒体报道,今年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奢侈品消费累计达72亿美元。去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达126亿美元(尚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

    令人吃惊的不仅仅是数字,还有世界各地奢侈品店、免税店国人“扫货”的疯狂场面。笔者近几年在境外旅游时就不止一次目睹过名牌专卖店用绳子拦住中国人一批批准入购买的奇特场面,更有段子说,有国人在专卖店指着货架上的各款包包说,“这个、这个、这个不要,其余全要!”

    与国外情况不同的是,在这近似“疯狂”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中,年轻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拥有庞大而年轻的新兴消费群体,是中国奢华品市场的重要特征。这个群体的年龄已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的奢华品消费者,甚至也低于同处亚洲的邻国日本。”这是2011年11月两家境外知名公司推出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该项调查首次将目光投向中国“80后”群体,揭示其独特的奢华品消费观。

    如今,似乎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有钱。在全球经济衰退、危机重重、人们都纷纷捂紧自己钱包的时候,中国人“一枝独秀”,对奢侈品表现出惊人的热情与购买力。对此,作为国人,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呢?

一穷二白的中国终成历史,中国人也有能力享受奢侈,这固然可喜,但在奢侈品消费中呈现的畸形的“中国式消费”,也不能不让人产生深深的忧虑。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非生活必需品。好的、贵的、非必需的是奢侈品的典型特征。

有业内人士这样撰文阐述:奢侈品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拥有奢侈品绝不仅仅是一掷千金地拥有某些物品或享受某些服务,而是追求最美好事物的全过程。它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创造财富的奋斗过程,二是追求唯美的选择过程,三是精致生活的体验过程。

    以此标准衡量,中国式的奢侈品消费许多都与之大相径庭。

    一是根本没有“创造财富的奋斗过程”。许多年轻人购买奢侈品,花的并非自己的钱——或是父母给的,或是向父母索要的。花父母的钱给自己买,在中国“庞大而年轻的新兴消费群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还有相当一部分奢侈品消费者是买来给别人用的,即用来送礼的,也就是说,许多奢侈品的享用者是“别人花钱自己用”——受贿来的。近来因被网友曝光而落马的“表哥”、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拥有的名表数以十计;媒体报道的辽宁抚顺市政府原副秘书长江润黎,据说专门有座190平方米的宅子用来存放奢侈品,其中包括48块名牌手表、253个名牌手包、1246套高级名牌服饰和600多件金银首饰……奢侈品成了腐败的“介质”,是“中国式消费”的典型特征之一,腐败官员的穷奢极欲令人震惊。

    二是没有或无法“追求唯美的选择过程”。在境外“扫货”的国人,购物的过程常可用“扫荡”、“抢购”来形容,选购场面时常如同打仗一般,何谈“唯美”?

    三是享受不到“精致生活的体验过程”。在中国,拎着大牌手包挤公共汽车、挤地铁已成为一道独特景观,为买一个名包或高档进口化妆品省吃俭用几个月的、使用奢侈品的同时体验着或艰辛或粗糙生活的大有人在。

    可以说,为面子、为攀比的“炫耀性消费”仍是当今我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的一大特征。

在中国人以往的概念里,奢侈品几乎等同于贪欲、挥霍、浪费。如今,人们的观念已发生了极大改变,拥有奢侈品逐渐成为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的一种标榜和主张。但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我国的奢侈品消费中仍充斥着贪欲、炫耀、挥霍与浪费。

    贫穷的中国与奢侈的中国,显然都不是我们所要的。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健康、和谐、美好的生活,才应是13亿中国人的理想选择。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刘建红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