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者勿透支自己身体 办马拉松关键在日常

作者:靳小满 分类:体育-综合 时间:2012-12-03 14:10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11月18日,25岁的丁春桥和21岁的陈杰相继倒在了广州马拉松的赛场上。次日清晨,陈杰不幸离世。而丁春桥则在与死神抗争了8天之后,最终还是没能醒来。这场悲剧不仅夺走了两个年轻人的生命,也为马拉松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开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与此同时,国内马拉松赛事则呈风起云涌之势,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统计,2012年国内有30个城市共举办了31场马拉松赛事。像北京马拉松等有一定影响力的赛事,群众的参与热情极为高涨,3万个参赛名额在短时间内便宣告报满。

  两个看起来略有些矛盾的事实,可以折射出当前国内马拉松赛事的现状:群众参与马拉松的热度高,而赛事主办方的专业水平还有待加强。

  做一名合格的长跑爱好者

  北京马拉松有1037名选手不同程度地受伤,量力而行应是长跑爱好者的必修课之一。离北京马拉松开赛还有一个多小时,起点天安门广场上早已是人山人海。看得出,这场有史以来最寒冷的北京马拉松反而点燃了马拉松爱好者的参与热情。而参与的人越多,赛事的医疗保障工作就越艰难,现场的一位医疗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就是怕出现广州那样的意外。”北京马拉松开赛时的气温偏低,只有2到3摄氏度左右,容易导致人体受伤。为了帮助选手克服低温的不利影响,主办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跳热身操、发保暖膜、准备姜汤和热水、几十辆急救车随时待命,可以说是想尽了一切办法。不过即使这般,在本届北京马拉松比赛中还是有1037名选手有不同程度的受伤,好在伤病均不严重,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赛后据北京市急救中心统计,肌肉拉伤的900多名选手,很多都缺乏马拉松比赛及训练的经验,准备活动也并不充分。马拉松运动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对于初学者来说,长跑能力及拼搏与超越自我的精神固然重要,但要做一名合格的长跑爱好者,最重要的还是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广州马拉松的悲剧发生之后,不少专家都提出了“量力而行”的概念,马拉松本就是一项挑战人类极限的运动,并不是每个健康人都可以完成,在超越身体负荷下坚持比赛,也会给自己身体造成损害。有消息称陈杰在跑过5公里后便开始感到身体不适,但还是坚持跑到了10公里的终点。这样的悲剧,本可以避免。

  国外不少著名的马拉松赛事在办赛经验、医疗保障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在这些高水平比赛中,往往更加严格要求选手熟知自己的身体状况与能力。波士顿马拉松创办于1897年,是历史最悠久、当今最著名的马拉松比赛之一,这项赛事的医疗信息中详细地列出了每位选手的责任,其中便包括在赛前咨询医生、根据天气预报适当饮水以及“当感到身体有所不适或即将出问题时,立即请求医疗援助”。“透支自己的身体是危险且不明智的。”波士顿马拉松的医疗信息中如此写道。在群众马拉松在国内蓬勃开展之时,参与的热情和能力固然重要,根据自己的身体量力而行也应是长跑爱好者的必修课之一。

  办好马拉松关键在日常

  国内许多赛事“到了日子就跑,跑完了就散”,国外主办方则将主题活动贯穿全年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沈纯德日前表示,国内的各项赛事都和国际水平接轨。此言非虚,根据中国田径协会近日发布的《马拉松赛事等级评定办法》,中国田协将把国内的各项马拉松赛事分为金牌、银牌及铜牌赛事,从特邀选手水平、参赛选手规模、兴奋剂监测、媒体服务等各项指标来看,与国际田联的金标、银标及铜标的标准并无太大差别。从硬件条件上看,北京马拉松、厦门马拉松、上海马拉松等国内顶级马拉松与纽约马拉松等国际著名马拉松赛事旗鼓相当,在某些方面甚至还略高一筹。可以说,国内马拉松同国外著名赛事的差距并不在比赛中,而是比赛之外的日常“功夫”下得不够。

  在国内的诸多马拉松赛事中,“到了日子就跑,跑完了就散,直到下一年的比赛开始”,是许多赛事的现状。而在国外,许多马拉松赛事的主办方则将以该赛事为主题的活动贯穿全年始终。波士顿马拉松的主办方波士顿田径协会今年举办了另外6项不同种类的长跑活动,除此之外,每年还会针对不同水平及不同年龄的马拉松爱好者举办训练营。同时,这些马拉松赛事官方网站的功能性十分强大,伦敦马拉松官网的训练一栏,便为马拉松爱好者们详细列出了包括训练、应对伤病、营养、装备、衣着等方面的建议,并会经常更新。这些“不起眼”的措施,对于培养兴趣,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并参与马拉松,均有不小益处。而国内的大部分赛事除了比赛当日的活动外,其余均是一片空白,正所谓“一年比赛结束,只待来年再战”。办好马拉松,从填补空白开始。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靳小满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