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曾指出,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他们的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热销,甚至营业厅里最基本的存储业务的资源反而被理财产品占有。不少人到银行柜台办理储蓄业务,可能都有如下经历:如果你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已有超过5万元的存款,旁边的理财顾问大多会热心地向你推荐银行正在卖的一款理财产品,大多会告诉你期限是多少天,收益率超过5%,是否需要购买等等。
大多数人对这些理财产品的细节并未仔细研究。但听工作人员介绍收益率往往都在5%之上,超过了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听起来令人心动。稀里糊涂之间,就在理财经理的怂恿之下,掏钱买了产品。但是,当你拿着合同,去银行兑现收益的时候,有时却事与愿违。
银行销售不提示收益率区别
举一个例子,一款理财产品5万元起、78天、收益率5%。北京青年小张想购买该款理财产品以提高收益。不过当小张问银行工作人员,购买5万元78天能有多少钱收益时,银行工作人员因为忙,拿了一个计算器给小张,要其自己算。
小张算来算去,开始以为78天能有2500元的收益,后来经人从旁提醒,5%是年化收益率,还需要除以365天算出1天的收益,然后乘以78天,才能算出78天的实际收益。结果记小张再一算,只有534元,这样一来比存银行定期也高不了多少。
在现实中,无论是银行宣传产品,还是银行理财经理解释产品时,很少明确区分年化收益率与收益率的差别,两者之间实际差异很大,如小张想买的产品写着收益率为5%,如果是年化收益率,则78天只能获得534元的收益;如果是收益率,则收益可高达2500元。计算方式不同,收益相差近5倍,这也将影响小张的投资判断。
高收益背后暗藏高风险 银行风险提示不足
目前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理财经理的任务压力也很重,而有的客户耐性不好,办理时间过长或者流程复杂就可能造成客户流失,理财经理为留住客户尽量简化流程,导致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常见的情况是理财经理招呼一位客户购买理财产品时会说:理财产品收益高,没有任何风险,保底保收益。
事实上随着理财产品的不断创新,很多产品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风险,无论预期年化收益有多高,但实际到期后客户有可能一分钱的收益都没有拿到,甚至还会亏损本金。
保本类理财产品流动性差不能提前赎回
保本类理财产品最大的缺点在于流动性差不能提前赎回,闲置资金较少的人万一出现需要现金的状况,也不能及时回流周转,所以在购买时需谨慎。保本型理财产品还有“只保证本金不保证收益”的特点,如果遇到零收益的情况,投资者的收益将低于存银行,这是投资与储蓄的区别。存钱利率低但是安全无风险。理财产品收益较高,即使是保本类理财产品,风险也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