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他们为什么不敢退休

作者:孟定勇 分类:资讯 时间:2014-01-13 09:06

懒惰是人的天性。但在自然界里,不劳动者不得食是个铁律。即便是亿万家财的继承者,也得为理财掌财耗费心血。在这样的情况下,退休制度,无疑是让曾经辛劳一生的人平静享受晚年、享受临终关怀的人性之举。应该说:能无忧无虑地安享人生的最后阶段,是每个人都向往的。

但观《史记》,从黄帝始,到汉武帝终,达成或曰部分达成退休愿望的,只有尧帝、舜帝和赵武灵王、燕王哙。其他都是善终或者暴死在任上。

尧帝成为天子60年时跟臣下说: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臣下们从他的儿子丹朱一直推荐到鲧。试让鲧治水,9年没有成功。

后来尧又说:我在位已经70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从这话看起来,尧老人家已经疲惫不堪了,太希望有个人来替他工作。臣下们又给他推荐了虽然是官N代、但已然沦落成农村青年的舜。

尧得到舜后就开始考验、培养他,先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一次嫁给舜——老人家培养接班人真是不惜工本啊!由此也可见他想退休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考验、培养了舜20年后,在位90年的尧帝老人家终于如愿告退,由舜代行天子政务。这就是被后世极力称颂也被无数人根据后世的经验分析出许多疑点的禅让。

赞也好、疑也好,反正尧帝就此退休了,退休后又活了8年后逝世。可见尧的退休还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与后世的君王们相比。

舜帝50岁时代理天子政务,58岁时尧逝世,61岁时正式即位。登位22年时,他把帝位禅让给禹。从此过起晚年生活。从史料上看,他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似乎是旅游——视察中华大江南北。因为他老人家去世时是整100岁。是在南方巡视过程中逝于苍梧的郊野。葬在了长江南岸的九嶷山——就是零陵(《史记·五帝本纪》)。在当时那样的旅行条件下,百岁老人游兴还如此之浓?难怪后人对他的退休生活生疑。

另一个有退休举动的君王是以胡服骑射兴盛赵国的赵武灵王。《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在位27年后,传位给儿子赵何。武灵王自称为主父。他让儿子自主治国,自己带人到西北巡视,还亲自乔装成使者进入秦国见了秦昭王。可是这位有雄才伟略的君王面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却怀妇人之仁、犹疑寡断,让小儿子继了位,又怜惜大儿子公子章。最后导致公子章叛乱,公子成和李兑等平定叛乱时,公子章逃到了主父那里,主父又收留了他,公子成和李兑因此包围了主父的宫室。他们商量说:由于赵章的缘故包围了主父,即使撤兵,我们这些人也要灭族啊!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包围宫室三个多月。一代英豪赵武灵王就此饿死。

更感人的事情发生在燕王哙身上。他放手让宰相子之去管理一切。后来臣子鹿毛寿给他出主意说:您不如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尧当初曾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您如果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您却和尧有了同样的名声。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后来更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子之。子之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王权,年老的燕王哙不再处理政务,成为臣子——他以这样感人的方式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活。其后太子平与子之相互率兵攻打对方,子之和燕王哙都死了,齐国趁势攻击燕国,燕国大败……两年多后太子平才登上王位,成为燕昭王。

事情就是这样,君王们不敢退休,首先当然是因为没有成熟、规范的退出机制,权柄在手则王,权柄脱手则亡。所以不管多么心力交瘁,也得硬扛到最后一刻,无缘享受静心养体之退休生活。但能硬扛到底则罢,怕的是年老体衰疾病缠身、掌控能力弱化后,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在这个状态下被儿子、部下杀掉、饿死的君王也比比皆是。

一代霸主齐桓公是这样死的:公元前643年,他患了重病,他喜爱并重用的臣子易牙、竖刁等,假借齐桓公的命令,堵塞齐宫大门,并在大门前竖起一道高墙,不准任何人进入宫内。最后,这位称雄一世的霸主,竟然被饿死在宫内。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大位互相残杀。齐桓公的尸体在宫中整整搁置了67天,尸体生了蛆也无人收葬。直到分出胜负了,新君才给他下了葬。

一代雄主楚成王,由于对到底交权给大儿子还是小儿子,犹疑不定,被大儿子发动政变,儿子当面让武士用白绸勒死了他。想吃口熊掌再死都没做到。

就制度而言,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关于君王退休的制度安排。只要当上君王,就得一口气干到死。对于官吏,是有制度安排的,《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后来朝代也大致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清朝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但对君王,就没有。

中国整个的封建年代里,在最高统治权这个问题上,一直是稀里糊涂的。对最高领导人能工作多长时间、到多大年纪可以休息,从来没有明确制度。对最高领导人死了谁来继承最高权力,许多朝代有似是而非的制度安排。《史记·梁孝王世家》载:盖闻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于太后前,语言私说。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景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出……袁盎等曰:“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周道,太子死,立适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帝曰:“于公何如?”皆对曰:“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弟受国死,复反之与兄之子。弟之子争之,以为我当代父后,即刺杀兄子。以故国乱,祸不绝。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臣请见太后白之。”袁盎等入见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太后曰:“吾复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只此一段,道出了各朝代这方面制度安排的混乱和执行层面的无序。整个封建年代一直到清代灭亡,大位到底是传给弟弟还是儿子?是给大儿子还是给聪明儿子?都没有形成确凿无误的制度。执行起来更是由着君王当时的心境。

没有明确制度,就没有明确预期,就会有各种变数。《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载:康熙皇帝曰:“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你看,没有明确制度,皇子们固然忐忑,皇帝本人也天天活在惊吓中。

除了制度,还有文化,得形成尊重、维护下台统治者的文化。曾有过这样一个有关古罗马的传说:独裁者苏拉主动交出了权力,放弃了卫队、仪仗官……可刚举行完交权仪式,从元老院回家时,路边突然冲出一个小伙子,大骂苏拉以往如何残忍和独裁……苏拉阴沉地说了一句话:从此以后,能够攫取到权力的人就再也不愿意再把它交出来了……所以,以制度和文化妥善保障交出权力后的人的利益,是保证权力能够正常交替、延续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当然,另一方面,已经退休的君王退而不休,仍干预政事,也是造成不幸的原因之一。这固然是由于老王们往往功勋卓著、经验多、威信高。如尧已将天子位禅让给舜之后,舜处理干部仍要向尧帝报告,如舜巡视天下之后,向尧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迁徙到三危山,把鲧流放到羽山(《史记·五帝本纪》)……赵武灵王退休后仍掌着实权……这就失去了退休的意义,反而招灾惹祸。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孟定勇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