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经常区分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事实上可能并不存在一个高端产业———如果没有准入门槛的限制,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就会因为利润率高而吸引更多投资者进来,从而摊薄该行业平均利润率。但是,不同行业中却都会存在着一个处在价值链高端的企业,它对上下游企业都具有议价能力———就像手机行业中的苹果、餐饮业中的星巴克和服饰业中的优衣库。
中国所谓的高端产业,往往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这就意味着能够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多的GDP和税收。地方政府并不是不喜欢低端产业,而是更喜欢GDP和税收。然而,尽管很多诸如餐饮业、服装业、快递业和建筑业等产业的附加值不高,但却能够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在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的当下中国,我们真的到了只需要资金密集型企业而不需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时候?
最近正值各省市两会召开,从北到南正是全国人大代表热议地方经济民生的时候。今年是新城镇化实施的第一年,有关城镇化的议题自然是各地两会热议的话题。有趣的是,今年不少城市都将矛头对准“低端产业”,比如北京有人大代表提出要“依靠加快低端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实现人口调控”,上海也有人大代表提议“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从特大型城市转移出去,减轻人口压力”。
既然反对低端产业,想必是存在着一种高端产业。通常观念中,所谓的高端产业就是高附加值的产业,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含量高,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继承;第二,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第三,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如果按照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把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区分追溯至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一书中提出的“产业价值链”理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按照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
通常来说,在一个产业环境中,各种产业之间相互依赖,一种产业的存在成为另一种产业发展的前提或结果,每一个产业只是产业系统中一个环节或一个片段,由各个环节或片段联成一体就变成产业链。如果产业价值链中的某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首先取得了优势地位,使产品更新换代,那么它必然会要求上下游的企业能够提供符合其技术要求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制定相应的销售计划,提供更高级的技术支持,获得更好的服务。一般来讲,在产业链没有核心技术的中低端产业存在比较劣势,占据产业链利润库中的份额较少;在产业链中技术创新能力强、掌握了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控制了关键链条环节的高端产业则具有比较优势,占据产业链利润库中的份额较多。
按照波特的理论,所谓的产业高低,关键看谁能够在产业价值链中通过技术创新首先取得优势地位。不妨以手机行业为例,公众在印象中往往将其等同于高端产业,但同样生产手机,不同公司的利润率却不一样,而企业利润率就取决于其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在消费者中的号召力。
一般来说,生产一台手机需要有100多家供应商———据苹果公司公布的供应商名单,共有156家供应商,涵盖了材料、生产、代工等领域,但同样的供应商向不同的手机厂商供货时往往提供不一样的价格,为何如此?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手机厂商在这个价值链中的地位不同。比如,由于苹果手机的品牌影响力,它在和供应商谈判时就有较高的压价能力,而将手机卖给消费者手中时拥有较高的品牌溢价能力。也正是如此,它具有手机行业中最高的利润率———根据其2012年年报显示,毛利润率为43.87%,经营利润率为35.3%。更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手机行业中,苹果和三星两家公司就占了大约99%的利润。
如果以波特的理论来分析,我们就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尽管我们经常区分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事实上可能并不存在一个高端产业———如果没有准入门槛的限制,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就会因为利润率高而吸引更多投资者进来,从而摊薄该行业平均利润率。但是,不同行业中却都存在着一个处在价值链高端的企业,它对上下游企业具有议价能力———就像手机行业中的苹果、餐饮业中的星巴克和服饰业中的优衣库。尽管传统的服饰业因为附加值不高而被视为低端产业,但优衣库却是处在这个价值链的最高端,其股东柳井正也因此力压各行业领军人物成为日本新首富。
既然不存在所谓高端产业,为何不少地方政府热衷于建设各种“高端产业园区”?在笔者看来,中国所谓的高端产业,往往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以北京为例,其着力建设的六大产业园--中关村[-0.36%资金研报]科技园区、金融街[-0.61%资金研报]、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区、临空经济区和奥林匹克中心区大都属于资金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就意味着能够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多的GDP和税收,这也是各地在招商引资时喜欢高端产业的最大原因。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很多诸如餐饮业、服装业、快递业和建筑业等产业的附加值不高,但却能够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一个200平米的小餐馆可以容纳将近20人的就业,一年的销售收入也就在360万左右;但是很多高端写字楼200平米的租金就接近150万,能够承受得了这样租金的必然是会创造更高增加值的机构———但每百万元所能增加的就业人数却远逊于普通餐饮业。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以尽可能少的人口就能带来更大的GDP和税收,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
更为重要的是,在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所谓的“低端产业”所带来的就业人口往往是非户籍人口,这样一来政府就更加没有必要为这些产业而操心,对他们而言,增加就业的功劳算不到自己头上,同时还需要为不属于户籍之内的就业人口而承担额外增加的教育费用。也正是因此,各地政府都在不同程度地控制“低端产业”。
不过不要忘记了,在价值链中,既然存在着处于高端价值链的公司,也就必然存在着另外一些低端价值链的企业。就像围绕生产苹果手机这一价值链中,既存在着苹果公司,同时还有为苹果代工甚至屡屡被称为“血汗工厂”的富士康。尽管富士康利润率十分低,但在这个产业价值链中如果缺少最终的组装公司,苹果的价值也无法得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既然富士康愿意承接订单,就意味着对它而言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事实上,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也因此成为台湾首富。
有意思的是,尽管富士康利润率很低———按照价值链理论它是属于价值链的末端,但各地政府却竞相开出优厚条件延揽富士康,为何同样是低端,却厚此薄彼?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富士康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能够给当地带来GDP和税收。从这一点来看,地方政府并不是不喜欢低端产业,而是喜欢GDP和税收。
但问题是,缺了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城市能够正常运转吗?城市的集聚功能,主要就是通过人的集聚实现社会分工提高价值,高端产业周围围绕着无数的低端产业。在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的当下中国,我们真的到了只需要资金密集型企业而不需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