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的收入问题,最近又掀起一轮舆论热议潮。此话题涉及面广,各种议论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时甚至让人有各说各话之感。
笼统地讨论公务员收入的高与低,其实是个伪命题。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公务员之间收入差距甚大,缺少一个用于比较的共同标准。倘若不加区分地拿公务员收入说事,大抵也只能是说说而已,得不出什么明确的结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视公务员收入问题,我们认为,关键是要把握住两个关键词,一是“阳光”,二是“效能”。公务员的收入议题之所以引致舆情沸腾,还在于收入高低的表象背后,存在着灰色乃至黑色的收入问题。同时,公务员的收入与其绩效之间,缺少合理的对应关系——这也是行政系统中隐藏着的一大症结。
有些论者在比较公务员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时,仅仅拿工资单说事,被指缺少说服力。这种指责是有道理的。不同社会岗位之间常常存在“双轨”运行的情形。比如,公务员的“收入包”里,除了工资之外,还可能有福利性的住房,以及退休后的保障等,这显然跟企业职工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别。
另外,在公务员系统中,由于权力软约束等因素的现实存在,部分公务员在阳光工资之外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问题,无法回避。近些年来,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千军万马挤公务员这座“独木桥”,绝不可视为非理性选择。公务员系统中某些收入的“颜色”不正问题,必须得到纠正。
很多人喜欢批评国人爱“仇富”,这种观点其实偏颇。“仇富”的本质是“仇”不公。舆论对某些部门、某些地方的公务员收入大有意见,不是对其阳光工资有什么看法,而实在是对不够阳光的部分无法认同、无法接受。公务员要不要高薪养廉是个学术问题,但公务员收入阳光与否,却涉及纪律乃至法律。
因此,当下谈及公务员收入,最为重要的,是要完善制度,确保这个群体的收入更为阳光。生产公共产品与服务者究竟该得到怎样的报酬,可以继续讨论,但去除公务员群体的灰色、黑色收入,不需要讨论,只需要行动。
言及公务员收入,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即是有些公务员的付出与回报不匹配。或者说,鉴于公务系统的特点,很多地方是干好干坏一个样,不怕平庸,只怕出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存量如何盘活,如何通过更合理的绩效考核,甚至通过必要的淘汰制度,来实现公务员业绩与收入之间的合理挂钩,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
当前的公务员系统,基本是一个闭合系统。这个系统具有“锁住”效应,公务员大体上是终身制,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退。总体来看,官员阶层放弃公职在体制外发展的案例寥寥无几,更别说普通公务员了。晋级制度固然能对公务员产生业绩上的激励作用,但并不够。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冗员很多,效率低下,公务员之间的收入却无法拉开差距。
公务员系统中某种意义上的活力缺乏,跟历次机构改革、人事改革不到位密切相关。“官本位”观念依然在当下中国社会中很有市场——如此,公务员群体就依然是一个特别的群体,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当其收入不够阳光,以及其收入与绩效缺少有效联接时,舆论的某种反弹不难理解。尤其是谈及给公务员群体加薪时,反对者众亦在意料当中。
公务员需要得到合理的报酬,这是一个基本理念。但不论给公务员加薪与否,更要紧的,是进一步透明这个群体的收入,是改革相关的保障制度,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保“并轨”。同时,公务员的绩效考核制度需要完善,淘汰制度或退出制度亦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