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2013年2月25日,当上海通用在广州宣布国产凯迪拉克XTS上市时,凯迪拉克在国内豪华中高级轿车市场的份额几乎为“零”。
2013年2月凯迪拉克一共售出2,290辆新车,其中进口的SUV产品SRX占了2,086辆,上市仅五天的XTS卖出了117辆。
一年后,2014年3月凯迪拉克在中国销售新车5,238辆,是一年前XTS上市时的2.28倍,其中XTS销售了2,459辆,微弱的优势第一次超过了进口的SUV车型SRX(2,363辆),成为凯迪拉克品牌在中国市场最畅销的产品。
从117辆至2,459辆/月,凯迪拉克XTS仅用了十二个月零五天。从上市至今,XTS总计售出24,110辆,月均2,009辆,在细分市场排名第五,对一款全新车型而言,这确实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这个细分市场从不缺少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排名前三的畅销车有:奥迪A6L、宝马5系、奔驰E级;紧随其后的还有:一汽丰田皇冠、雷克萨斯ES、英菲尼迪Q70L、现代劳恩斯、捷豹XF等车型;另外,尺寸稍小、但价格区间相重叠的产品还有:英菲尼迪Q50和沃尔沃S60L等。
排名前三的产品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门槛很高的细分市场。
最新汽车资讯,上海通用给XTS的标签是:“凯迪拉克、旗舰、CUE、布拉德皮特、主动降噪和2.0T排量”,主要面向商务/私人用途兼顾的豪华中高级车市场。如凯迪拉克品牌总监刘震向笔者所述,在XTS推出之初,一款全新的车型,确实需要一些卖点和关注,于是有了布拉德皮特的代言和主推CUE系统,并通过一些前期传播重点推广了CUE系统,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制造卖点。
尽管套路很俗,但明星代言可以很快让一款全新产品被大众所熟知,尤其在每年推出上百款新车的中国市场。
现在回顾,一方面,凯迪拉克选对了代言人;另一方面,竞争对手们(皇冠和雷克萨斯ES)过于“低调”也给了凯迪拉克更多的市场机会。
由于历史原因,凯迪拉克品牌本身,在中国市场并不缺乏知名度,但长期以来,一直缺少与其知名度相匹配的产品。在XTS上市之前,凯迪拉克品牌在中国市场主销轿车产品已经缺失很久,完全流离于主流市场之外。
可以把国产XTS看作是凯迪拉克回归豪华品牌主流市场地位的关键产品,在XTS之后,上海通用相继推出了面向年轻市场的ATS和面向更个性化高端群体的CTS,形成了三款车型组合的产品线布局。
ATS和CTS的推出,扩大了凯迪拉克品牌的受众群体覆盖面,实际上很多潜客通过进店比较后,大多数仍会选择“宜商宜家”的XTS,“均衡和性价比”是XTS的最大卖点,和竞争对手相比,凯迪拉克给潜在客户多了一些选择。
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豪华品牌中高级轿车市场,“小众品牌”不应该走“低调”路线。
在中国市场非常“低调”的皇冠,销量目前已低至月均1,000余辆,丰田已经下决心让新一代皇冠看起来更加“前卫动感”。在中国市场从来不愿宣传销量和市场份额的雷克萨斯,旗下销量最大的车型ES系列,在2013年的市场份额仅有3.3万辆左右,略高于上市一年的凯迪拉克XTS。走“低调路线”的沃尔沃品牌,国产S60L上市后,市场接受度远低于业界预估水平,今年3月仅售1,300辆左右,表现尚不及去年的进口S60。
消费者为何不愿购买“低调品牌”的豪华中高级轿车?
原因很简答,细分市场销量冠军奥迪A6L本来就是一款“低调而缺乏个性化”的中庸产品。月均10,000辆以上的市场份额,已经满足了绝大多数务实、中庸、低调和不追求个性化的消费群体;排名第二、第三的宝马5系和奔驰E级,目标客户均是追求品牌与个性化相均衡的消费者,市场份额排名第四的雷克萨斯ES,又覆盖了绝大多数“低调务实”的日系车高端用户。
按照二八原则,这个细分市场剩下不到20%的购车用户,便主要是那些“对品牌有要求、对个性化更有需求”的消费者。去年上市的凯迪拉克XTS,其实正好戳中了这些潜在客户的“痛点”!
高调的品牌还有捷豹和英菲尼迪,这两个计划在今年和明年陆续国产的豪华品牌,也开始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品牌营销和产品宣传力度。英伦风情和大胆敢爱的宣传简单、直接、有效,捷豹甚至请来了贝克汉姆作为中国市场独家代言人,两个品牌来势汹汹的背后,也可能会在未来改变国内豪华车市场的版图。
一二线城市的限购和三四线城市豪华车消费的兴起,也给了凯迪拉克这样二线豪华品牌更多的市场机会。
凯迪拉克XTS上市一年便跻身细分市场销量前五,也和国内不同区域市场的消费差异有关,例如:在限牌政策实施多年的上海地区,凯迪拉克占据了豪华品牌细分市场大约10%的份额,这也是目前凯迪拉克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地区;中西部内陆地区豪华车消费的兴起,也促进了凯迪拉克品牌在当地销量的增长。
“豪华、个性化、差异化”未来仍是凯迪拉克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要素,XTS上市一年的成功案例,也让上海通用看到了中国市场豪华品牌的巨大市场潜力。
捷豹、沃尔沃、英菲尼迪等品牌相继国产,都会让国内豪华品牌市场的“争夺战”变得更加有趣,消费者选择余地的增多,也有助于做大整个细分市场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