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经济”在大学繁荣 是“繁荣”错了地方吗?

作者:邱鹏远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14-05-30 11:43
太原黄高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 总经理

吃饭走到食堂多累!只要打开手机动下手指,一日三餐就有人送到宿舍;到校门口取快件多烦!只要打开手机动下手指,保管快递服务到位。这已成为不少国内大学生的日常状态。从宿舍到食堂、校门口到教室多为约1000米,由此带动的经济又被称之为“千米经济”。

千米的服务能形成一种经济,足见其规模和影响。按照市场发展规律,有需求就必然有市场,“千米经济”成为风靡全国的教育话题,直接带来的就是供需两旺:于是,天津大学的“懒人早餐”应运而生,且日均有200元的营业额;武汉大学也不甘示弱,“武大郎的店”也开始走俏;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有人不失时机推出了“航宇跑跑”,日均快递50件……

“千米经济”如此繁荣,该为此叫好吗?如果单从经商的角度看,的确该为我们的学生击节叫好。但别忘了,这是在大学,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也别忘了,他们还是学生,学生自然不能纯消费为主。部分学生靠“大学经济”致富,也的确让大学精神难堪。更为重要的是,一所大学,一个学生,时间、精力终归有限,“大学经济”近了,大学精神就会远离。

还是看看“千米经济”最直接的后果吧:一位大学校医透露说,目前大学生体质整体在下降,甚至出现“老年病”,比如高血压,“有一次体检,全校2万多学生里,近300人发现血压偏高”。至于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诸如把衣物积攒起来邮递回家的案例,更是时有耳闻。

“千米经济”风靡大学更像一面镜子,一是照出了我们当代不少大学生生活的风貌;二是照出了我们当下不少大学的精神和学术状态。只是,与“千米经济”的一片繁华相比,后者是多么地冷清、乃至凄凉。

也许有人认为,信息化时代,学生叫个快递、外卖至于那么担忧吗?难道让大学生们回到“刀耕火种”的岁月不成?至于那么担忧吗?

还是让我们看看同样身处信息化时代、一点不比我们差的哈佛大学学生的作为吧。

有国内媒体不久前到哈佛大学采访,意外发现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的灯光不仅彻夜不息,凌晨3、4点了,还仍然人头攒动;不仅在图书馆,即便在饭厅吃饭时,仍有很多学生安静地、一边进食,一边手不释卷……按照我们国内一些人的逻辑,连吃饭都足不出户了,又何必去读纸质书,而且是彻夜?最好上课答疑也改成在线模式,甚至,大学也不用建了,现实世界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当然,事情虽然发生在学生身上,根子却还在大学。哈佛学子之所以“为读书奋不顾身”,原因还在于他们的“严进严出”的招录以及严格的淘汰制度,在重重压力之下,学生想不努力都不行。而反观我们国内的大学,学生真是过得太滋润,太轻松了,加之有不少教师的理解点赞、家长财力的无条件支持,“千米经济”想不风靡都难。


猜您在寻找太原注册验资的相关信息,小编及时向您推荐,请点击“太原注册验资”,每天更多惊喜等待您,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或者想法可以在文章底部直接留言,快与我们互动吧!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