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漠视劳动者的尊严、从制度上将他们机器化之时,安全隐患就已像那些危险的粉尘一样开始聚集。截至8月3日,上周六早晨发生的昆山工厂爆炸事故遇难者已达71人,另有186人受伤。
今日国内新闻报道,解释了事故伤亡为何如此惨重:爆炸发生时,有超过半数员工在干活;工人们的工作时间是从早7点到晚11点;周末经常加班,但可以拿双倍工资,每月到手工资四五千元;幸存者说,他们上工之前没有培训过安全知识,也没人知道粉尘会爆炸。
这些信息,让一些媒体给涉事企业贴上了“黑工厂”的标签。但实事求是地说,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密集的地方,昆山中荣金属公司这样的企业并不算“黑”。在很多不正规的小企业或作坊,同等劳动强度,拿不到这样的薪水;这里周末上班能拿双倍工资,别的地方周末不上班就会被辞退。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从零散的媒体报道中,看出这些工人在涉事企业中被机器化的现实,而且正是这种工人机器化的现实,为如今的爆炸事故埋下了隐患。
媒体报道提供了一个细节:事发当天,车间管理人员开工前没有强调安全问题,仅要求工人们“多出产品,保证质量”。企业将对效益的强调置于最优先级,忽略对工人安全和健康的关照,究其因,在于企业管理者不是把工人当作人,而是将他们当作了机器的一部分,唯一使命就是多干活、多挣钱。
关注国内新闻热点内容,或许有人会说,即使让这些工人享受周末休息的权利,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爆炸事故依然迟早会发生。这种假设乍一听似乎有理,但仔细分析其实经不住推敲。工人机器化并非只表现为企业对工人的体力压榨,而是全方位的权益践踏。正因工人们被视作机器,企业在缩减成本、追逐利润时,才率先打这些“机器”的主意——不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安全避险培训,不配备国家要求的抽风集尘设备和粉尘预警装置,甚至两个月前出现小事故后依然未有整改行动。
在企业漠视劳动者的尊严、从制度上将他们机器化之时,安全隐患就已像那些危险的粉尘一样开始聚集。当这种隐患达到一定浓度,一场毁灭性的爆炸就成了某种必然。值得忧虑的是,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会有更多企业展现出“黑工厂”做派,进一步将工人机器化,而这将给更多悲剧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