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奖活在“文学权力圈”只能苟延残喘

作者:宋萌 分类:文化 时间:2014-08-15 16:32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这几天,中国文学网最热的文化事件是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引发持续争议。鲁奖既出,有得奖者遭骂,有失奖者抗议。赞歌与口水齐飞,文学与权力共谋。

文学奖,满地伤。到底伤在哪里?伤在文学看不到端庄体面,伤在评奖看不到公平正义。原因在哪里?我以为,就是因为包裹在“文学权力圈”,造成公信力丧失,沦落到苟延残喘之境。

这次鲁奖最不受待见的得主,是四川大学周啸天教授。周啸天遭受的质疑、批评、嘲讽甚至谩骂,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一波高过一波。那么,周啸天到底冤不冤?

不冤!“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二八翁娘八二翁,怜才重色此心同”、“港台慷慨尽解囊,大陆富豪莫羞涩”……他诸如此类的诗词,不,顺口溜,确实掉价。单凭“鲁迅文学奖”这个组合概念,怎么也不会弱化和矮化到这种地步吧?没能以文学实力为自己提供支撑,站到鲁奖舞台,注定让人喝倒彩、喷口水。

不过,周啸天也有冤屈。从他晒出的文学成绩单来看,人家明明是个票友,就算自不量力地站到前台,就算舞台老板给人家上台表演机会,但是,演戏做戏也应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吧。硬是把票友捧成台柱,树成角儿,这分明就是“捧杀”,就是“示丑”。从某种意义讲,做出这种行为,周啸天被羞辱谩骂,只能说是评委存在问题。

评委问题在哪里?就在于权力干预文学。所以,批评鲁奖评审机制,远比揪住一个周啸天不放更有意义。

这届鲁奖结果出来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作品获得零票,也引起阿来抗议,表示将发表公开回应;如果有心去搜查一下,就可以从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刚发表的《关于鲁奖落马的告白》中,深切感受到相关评审与权力的关系。这一切都说明,鲁奖出问题,根在背后那个由评委组成的“文学权力圈”。

另类文学角度出发,所谓“文学权力圈”,不只是指那些专家作家拥有审判作品的权力,更重要的还是这种文学权力容易受到行政权力的驱动,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来剥夺价值。举个最容易被感知的事例,就是以前鲁奖出现“先当鲁奖评委再得鲁奖”的现象,这种情况当然就会给人“风水轮流转”、“排队分果果”的感觉,自然就让人觉得是文学的一种期权效果。

当裁判作品不是交给读者,当评审标准不是依据价值,这样的鲁奖评选结果注定会因为权力干预文学而失去公信力。鲁奖活在“文学权力圈”只能苟延残喘。所以,不要只是去怪周啸天在羞辱鲁迅,羞辱鲁奖,更应该反思权力为何如此捉弄作者,羞辱鲁迅。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宋萌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