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燕京学堂”之争是一堂民主课

作者:宋萌 分类:文化 时间:2014-08-18 17:08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北京大学里的一场拉锯战终于有了结果。那块象征着“北大精神”的静园草坪也开始恢复宁静。

今年5月,在校方公布的“燕京学堂”的计划中,静园草坪连同周围6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式庭院,因被选为学堂校舍而面临改造,并由此引发激烈讨论。四起的反对声中,草坪“地下建设教学设施”的计划被宣布放弃,而7月24日,校方表示,静园一至六院不再作为燕京学堂宿舍。

校方最新的决定让人们看到,并不是所有顶着“官方”名义的车轮都只可前进不能后退。有人说,这是“民意的胜利”。

实际上,相比强势的高教机构,民意在当初只有娇小的身躯。起先,对散落在4000多亩校园各处的学生来说,能供他们发声的,唯有校园BBS和社交网络这些虚拟的平台。但就在网络这个曾经随处可见暴戾和无谓争吵的虚拟平台上,克制、温和、理性的声音慢慢汇聚。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体,北大的学生称,“此事不要抱着‘轰北大’的角度,要做理性平和有说服力有学理道理的分析报道”。

很多在网络文学媒体上发言的北大师生没有接受采访,大家的理由出奇地相似:北大的事,北大人自己能解决。媒体,请缓行。

理性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话语当中。面对校方项目的信息不公开,有学生停止了抱怨和无意义的调侃,转身拨通了申请信息公开的电话;在有关燕京学堂的宣讲会上听到“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反对燕京学堂计划”的说法时,学生们没有报以嘲讽和嘘声,而是合力完成一份是否支持燕京学堂的调查问卷,并通宵修改,“避免有倾向性的问题”;

学校召开沟通会前,师生们整理出几百页的相关资料,并发出维持会场秩序的号召……每一个行为都微不足道,但民意的力量正是通过这些理性的行为才得以汇聚。

北大一位经常登录校园BBS的老师说,他曾经以为学生们只愿关心鸡毛蒜皮的小事,直到此时才发现,“北大的学生是有希望的”。

当然,校方也表示出宽容、兼听的姿态。从不公布项目的傲慢,到反对声日渐强烈时频繁地召开沟通会,直至原定计划的最终更改。一个有效沟通机制的搭建,使得这场围绕着静园草坪的拉锯战,最终避免了损害公信力也丧失民心这样两败俱伤的结果。在言论最激烈的时刻,校方用足够的诚意,聆听了师生的意见。最终,校方决定,被更改的不只是校舍的计划,学堂学生的学习年限,也从之前颇受争议的一年,改为了“拟为一到三年”。

但是,一片欢呼声中仍能听到疑虑的声音。比如“中国学”的文学名著如何定位?大学如何国际化?燕京学堂应不应该建?这些问题是否还有讨论的机会,尚无定论。

静园的尘埃尚未落定。在北大暂时安静下来的校园里,建筑物的遮挡下,有一块“三·一八”烈士、燕京大学女生魏士毅的纪念碑,碑铭的结尾是:“民心向背关兴亡,愿后死者长毋忘。”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宋萌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