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国民性:梁启超开启的歧路

作者:宋萌 分类:文化 时间:2014-08-22 09:16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梁启超被誉为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也堪称最早的“公知”,他率先用“东亚病夫”描述中国人,提出改造国民性的理论,即“新民说”。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

梁启超,字卓如,1873年2月3日生于广东新会一个殷实的耕读家庭,梁启超从小聪慧,五岁识字六岁便读完文学名著《五经》,被誉为神童。1890年,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随后踏上维新变革的道路,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不可避免地受到康有为影响,他也认同对人进行改造。不同的是,康有为要改造的是黑人,而梁启超要改造的是中国人。梁启超发挥了美国传教士A。H。史密斯和严复关于中国人国民性的论述,提出中国衰弱的根源在于全体国民孱弱,归根结底是“国民劣根性”太重。

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一文中,梁启超列举了“国民劣根性”的六大要点:一曰奴性,二曰愚昧,三曰为我,四曰好伪,五曰怯懦,六曰无动。这六种“劣根性”换成今天的话,意思就是中国人奴性十足,愚昧不堪,自私自利,极好面子,胆小怕事,喜欢围观。梁启超认为这些“劣根性”根深蒂固,而中国人又好“徒责人,而不知自责,徒望人而不知自勉。”因此必须对国民性进行改造,国家才能有希望。

在发表《中国积弱溯源论》一文后,梁启超又发表《新民说》,他在书中进一步痛斥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在他笔下,中国人缺乏公德观念,没有国家思想,没有冒险精神,不懂得自尊,更没有权利与义务的观念。

尽管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我同胞能数千年立国于亚洲大陆,必其所具特质有宏大、高尚、完美,厘然异于群族者。”但梁启超还是总结说“吾观我祖国国民性之缺点,不下十百。”总之,中国人在精神上问题太大了。

精神孱弱身体上还是“东亚病夫”

梁启超总结了中国人国民性的诸多弱点,如果这些精神气质还可以用“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来解释,不足以刺痛人心,那么身体上的孱弱就太直观了,梁启超直指中国人是“东亚病夫”。

“东亚病夫”一词本来是英国人批评中国政治改革不思进取,政府麻木不仁的用语,但梁启超为适应自己对中国人的批评,强行将它的意思变为指中国人身体孱弱,在另类文学《新民说》中,梁启超完成了对“东亚病夫”一词内涵的扭转。

在《论尚武》一文中,梁启超首先驳斥了“野蛮人尚力,文明人尚智”一说,随后提出中国人因享太平太久,遂“重文轻武,民气柔靡”,“两千年之腐气败习,深入国民之脑,遂使群国之人,奄奄如病夫……戢戢如驯羊。”

在后文中,梁启超进一步解释了他认为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原因:“中(国)人不讲卫生,婚期太早,以是传种,种已孱弱……以文弱为美称,以羸怯为娇贵,翩翩年少,弱不禁风,名曰丈夫,弱于少女;弱冠而后,则又缠绵床笫以耗其精力,吸食鸦片以戕其身体,鬼躁鬼幽,躂步欹跌,血不华色,面有死容,病体奄奄,气息才属:合四万万人,而不能得一完备之体格,呜呼!其人皆为病夫,其国安得不为病国也!”

至此,梁启超完成了对当时中国人的画像素描,即:精神上集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等诸多劣根性于一体,身体上孱弱不堪,以“东亚病夫”示人的群体,这样的国民显然不能在“适者生存”的世界自立,因此必须对国民性进行改造,制造“新民”。

要适应社会达尔文主义必须改造国人

梁启超通过《中国积弱溯源论》论述了国民劣根性,在《新民说》一开篇便提出“新民”的目的:“自世界初有人类以迄今日,国于环球上者何啻千万?问其岿然今存,能在五大洲地图占一颜色者几何乎?曰百十而已。此百十国中,其能屹然强立,有左右世界之力,将来可以战胜天演(即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者几何?曰四、五而已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的国家不断灭亡,遵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原则,以后只能有四五个国家存在于世,于是梁启超发问,中国何以战胜“天演”?

梁启超对此的回答是进行国民性改造,只有如此方能在未来世界生存,梁启超说“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生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民”之说不但要讲,而且已经是“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从梁启超的描述中,不难见其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之深,他鼓吹“新民说”,是寄希望于改造国民,使中国人也能成为“优胜种族”,淘汰那些劣等种族,这种思想同康有为的改造黑人论如出一辙。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鼓吹的种族论,发展到极致便是纳粹主义,因此本身就极具危害。

除此之外,梁启超还忽视了中西社会和历史的根本性差异,正如麦克法兰在《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中所指出的那样,英格兰具有自己的独特社会结构,而“在欧洲大部分地区以及印度和中国,历史上都存在一小撮有文化的统治阶级——或凭借天赋权利,或因教育擢升;他们与一大批贫困而无知的乡村生产者之间界限分明,后者常被称为‘农民’。”既然中国直到清朝都是由“一小撮有文化的统治阶级”和“一大批贫困而无知的‘农民’”组成,那么,国家衰落凭什么先怨这些无知的“农民”?

梁启超通过将中国人描述成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病夫”,从而提出“新民”之说,鲁迅、胡适、毛泽东等都受其影响,至他之后,对人进行改造一直萦绕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直到“文化大革命”时终于达到顶点。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宋萌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