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面相之一

作者:宋萌 分类:文化 时间:2014-08-25 08:34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自8月15日南国书香节开幕以来,南国书香节成为全城焦点,引爆了全城总动员,设在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阳江等六市的分会场亦各有所长,吸引着当地市民。据网络文学统计,全省主、分会场总入场185万人次,总销售收入5500万元。

最后一天,南国书香节设在琶洲的主会场,全场低于7.5折,有经验的书迷们深知闭幕日的特殊优惠,自带拖车,按着已经写好的书单,疯狂扫货。香港馆推出的7折优惠,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专程来扫书的李先生表示,图书打了7折,比在香港买还便宜,而且新书不少,赶在闭幕前来买书,有不少惊喜。



于丹谈英译本:把君子译为“Junzi”,而不是“Gentleman”

从百家讲坛声名鹊起,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现身南国书香节,与自己的英译本出版人托笔对谈中西文化。于丹的《论语心得》等书,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传播。于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面相之一。

首次来到南国书香节,于丹希望读者们,能够把读书视为生活方式,“南国对于中国来讲不是地理方位,而是生活方式,在南国读书,真正把生活方式也作为一种阅读的话,才会读得国色天香,能把当下的日子繁花紧簇,我想读书就读出真意,读书不仅在节日里,读书是毕生的生活方式”。

身处中西文化之间,于丹对两者的差异有细腻的揣摩,“我书的英译本中把君子译为‘Junzi’,而不是‘Gentleman’。”

于丹认为,西方的绅士基础是基于社会空间,比如说她跟托笔在外面吃饭时,他虽然身为长者,但他经常要为她撤椅子,送椅子,开门,他们有女士优先的传统,这是社会普遍的尊重。但中国的君子,更多的是个人道德自律,是发自内心的谦恭有礼,是道德流露出的从容不迫。

于丹说,在中国古代,一个人从格物致知到修身齐家,然后齐家之后是治国平天下。从个人的小家,到整个国家中间,差了一个社会的层别。中国人过去没有社会的公共空间,都是一个人在家里作为父亲的形象做好了,上朝以后就会是一个好大臣,这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越过社会阶层的。在中国社会里,原来是没有绅士的行为准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的公共礼仪才建立起来,这也是跟西方绅士学的意识感。

阿来回应鲁奖:非虚构文学的概念比报告文学更大

凭借文学名著《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阿来在文学界的地位亦有口皆碑。不过,今年其非虚构文学作品《瞻对》,在鲁迅文学奖的评选中,获得零票。此事引起广泛讨论,阿来自己发文三问鲁奖。对于鲁奖的评奖问题,他回应,“我已在质疑里表达过,不再多说,今天说点高兴事好不好?”

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栏目,阿来的作品《瞻对》,被列在报告文学里进行评奖,然后获得零票。有评论家认为,非虚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的概念不同,或许《瞻对》未被认可为报告文学,才使得一票未得。阿来还表明了自己立场,“非虚构的概念在国际上一直认为比报告文学、纪事文学这个概念还要大,而且还有更严密的要求,我觉得这很好。”

不过,再次被追问如何评价鲁奖的评奖体系时,阿来不再多回答,“我在网上有《我对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项的三点质疑》,我已经在质疑里表达过,不再多说,今天说点高兴事好不好?”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宋萌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