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文学了解到,自2012年起,东莞民营企业新文传媒集团在泰国注册成立东盟卫视,制作播出东盟及全球政经等新闻节目。目前,东盟卫视收视覆盖东盟全境,辐射亚洲、北美及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老挝等东盟国家落地。
有人说,这是一次新的文化融合。百年前,这些“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大量接收漂洋过海的华人落地生根。将时针再推快千年,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从海上踏浪而来,富了商贾,乐了大家,成为一个时代的浮标。
东西方文明交融史
那年,当恺撒大帝穿着丝绸长袍迈进剧场,台下的臣民轰动了,纷纷打听皇帝身上穿的是什么东西。帝王效应比明星代言要有效得多,丝绸如春风一样迅速吹遍罗马城,贵族妇女们争相购买,以穿丝绸为美。
往后几百年,丝绸成了欧洲时尚,那情形就如同今天的女人爱“LV”。
1275年,那个意大利商人的儿子马可·波罗,随父亲来到元朝大都,他在超大版图的元朝旅游了17年,而后口述所见所闻,写成文学名著《马可·波罗游记》,直到今天还蜚声中国。欧洲人对东方的好奇心,像贪吃的鲶鱼,也被书里的故事馋了几百年。虽然不能肯定哥伦布远航是受此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人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人们变得前所未有的激动,一批批商船从广州出发,装走了一批批瓷器、丝绸、茶叶、铁器、养蚕技术,又装来了象牙、犀角、宝石。频繁的生意,将沿岸大国和地区文明粘贴到一起。
西晋时,阿拉伯人将更先进的造船技术带到广东;唐代时,“海药”从广东卖到长安,并影响了中医;明代中叶以后,番薯、木瓜等大量的农作物被引入广东并传至内地,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三大宗教陆续从广东登陆……同时,从广州驶出的宋代海船把指南针带到了欧洲,一船又一船的瓷器经唐宋商人贩卖到西方,同时抵达的,还有瓷器的制造技术……
与商人结伴而行的西方传教士来到广州等城市,把近代西方物理、生物、医学、建筑、音乐、绘画等学说介绍到中国,钟表、枪炮、园艺等技术也被推广。广东作为文明交汇的地方,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中国的第一部中英字典、第一份英文报刊、第一所女子寄宿学校、第一间西式医院、第一批西医人员,最早被翻译成中文的西医西药书籍,都出现在广东。
莞企在泰国成立华语电视台
随着经贸融合,一批批侨胞子女投身华文教育。东南亚有3000多万华人华侨。一方面,各国都创办了华文学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东南亚侨胞到中国留学。每年都有2000多名外籍学生到广州暨南大学就读,其中70%是东南亚华裔青年。
张帼俰的大儿子就在广州读大学,“如果儿子能找个中国姑娘,那更好。”张帼俰说。张帼俰是马来西亚的第三代华侨,48岁,祖籍东莞黄江,是马来西亚创迹精密机械董事长,前不久回莞参加莞商大会。他爷爷那一辈到南洋讨生活,至今已百余年。“很多人不相信我是地道的马来西亚人。”张帼俰笑着说,“我们一家五口,回家吃中国菜、说中国话。”
近年来,华文教育也逐步走向海外。暨南大学在海外开设了远程函授教育,在印尼、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家设了近30个教学点,已培养1700多名毕业生。广东自2004年起,每年也都选派100多名华文教师,到东南亚国家教汉语。
此外,东莞声音也走出国门,2012年东莞新文传媒集团在泰国开办东盟卫视,“在马来西亚能听到家乡的声音,感觉更踏实。”张帼俰说。“东盟卫视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已经在东盟十国分别设立了记者站。”新文传媒集团副总裁、东盟卫视台长何江说。何江表示,从今年3月初开始,东盟卫视加大了宣传东莞力度,每晚7点半播出的自办节目《东盟新闻联播》,不定期播发东莞相关新闻。“希望通过面向东南亚的这个平台,把东莞文化传播出去,搭建东莞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何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