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千年元书纸欲走产业化之路

作者:杨立昭 分类:文化 时间:2014-11-07 08:27
山西文华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总经理

在富阳的群山深处,有一张传承1900多年的纸,因皇帝元日庙祭时用以书写祭文,故称“元书纸”。有画家从北京驱车1000多公里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元书纸的真容。2006年,元书纸这种竹制纸工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富阳千年元书纸欲走产业化之路

正是这样一张充满历史气息的纸,让缘竹坊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看到了商机,改进并发扬了古朴的元书纸。

为了改变单纯的“造纸商”角色,将富阳打造成元书纸文化产业基地,缘竹坊遇到了资金的难题。为此,缘竹坊的技术总监李法儿致电爬山虎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希望能在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对元书纸进行商业运作。”李法儿说,而且元书纸本身具有久藏不蛀、不霉,以及年份越久价值越高的特点,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所以使元书纸具备了一定的金融属性。

富阳山水孕育千年元书纸

网络文学了解到,富阳的青山绿水诞生了名画《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正是在元书纸上创作并流传于世。

说起书画用纸,人们几乎都会想到宣纸。这张从唐朝诞生的纸,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然而,在古代还有另一种适合书画创作的纸,比宣纸的历史更为悠久、保存年限更长,这就是富阳的元书纸。曾经,元书纸、井纸、赤亭纸被誉为三大名纸,成为朝廷奏章和科举试卷的上品用纸。元书纸更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之说。

进入国家非遗名录的富阳“竹纸制作技艺”项目,所有原始资料采集就在李法儿的作坊完成。李法儿也在2007年和2012年,分别被授予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竹纸制造工艺)传承人。李法儿的祖先们一直把制造元书纸视为“活命之本”,其家族生产的元书纸,称为“裕”字号元书纸。李法儿未满10岁时,就天天目睹父辈们砍竹、办料、捞纸、烘纸,道道工序看在眼里。

就在这个古老作坊里,李法儿还讲述了富阳手工造纸技术。每年小满节气前后,周围群山上的嫩竹是制作元书纸最好的原料,嫩竹砍下后成捆放入水中浸泡,经过蒸煮、碾碎、过筛、捞纸、烘纸等总共72道工艺方能制成。“跟宣纸相比,元书纸在大写意画上或许略有不如,但在工笔画上的表现力更胜一筹。”李法儿说,有画家评价元书纸落水易溶、着墨不渗。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非遗项目

尽管元书纸曾享誉千年,但在近几十年却名声不显。“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的辉煌局面已不复存在。

上世纪80年代,李法儿调入当地县供销社当部门经理,专销元书纸。为什么元书纸不吃香了?为此,他跑了三年市场,从江苏、南京一直走到山东,走访了多位大学教授、书画家。“南京大学一位教授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元书纸是富阳的宝贝,一定要传承下来。”李法儿说,很多画家反映元书纸尺幅太小,不太适合作画写字。

另类文学相关报道可知,1993年,李法儿创办了新三元书纸品厂。为了制造大规格、多品种元书纸,李法儿通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攻克了因为竹纤维短、不能生产大尺寸元书纸这一难题,把元书纸做成了能满足书画家需求的各种尺寸。自古以来成品元书纸都是淡黄色,如何让元书纸像其他纸一样有白色的品种?李法儿继续研究,2005年,白色的竹纸诞生了。

当李法儿还在苦心研究大纸张元书纸时,日本和台湾的商人开始找上门来。在很多年间,李法儿的元书纸绝大部分销往了日本、台湾等地。但由于元书纸本身非常适宜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李法儿更看重国内的巨大市场。“我希望能改变宣纸一统天下的局面。”

如今,李法儿的元书纸在京城的书画界已经小有名气。北京荣宝斋代销元书纸多年,这张纸也进入了中国将军部长书画院、故宫书画研究院等高端书画研究创作场所。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