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非遗“候选” 彝族火把节呼声高

作者:宋萌 分类:文化 时间:2014-11-13 10:46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将于11月24日至28日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本次会议将对包括中国彝族火把节在内的46个申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进行审议。本期环球广角为读者介绍几项具有代表性的候选项目。


彝族火把节:东方狂欢节


彝族火把节:东方狂欢节

火把节历史久远,自汉唐起,已沿袭了1000多年。据另类文学了解: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一年中最为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彝族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三天,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节”的美誉。

火把节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同时,火把节也被认为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天文等文化要素的载体。此次申报世界非遗,火把节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呼声颇高。

截至2013年,中国已有30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7个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韩国农乐:农村传统锣鼓音乐

农乐是在韩国农村进行集体劳动或过节时为助兴而演奏的传统音乐。期间,舞者会在欢腾的锣鼓声中摇头、跳跃、翩翩起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委员会执行附属机构这样评价韩国农乐:充满活力且富有创意的农乐一年之内以多种形态和目的在众多活动中被人们演奏,农乐是向演奏者和参与人提供认同感的遗产。农乐的入选能为人类的创意性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可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性,促进国内外各种共同体之间的对话。

韩国文物厅国际合作科柳始永说:“我们认为最终宣布入选只是走一个形式,农乐几乎是铁定入选。”截至目前,韩国有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板索里等共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农乐有望成为韩国第17项世界非遗。

土耳其湿拓画:神奇的“水中画”

眼看滴落在水中的颜料随着水波晕开,瞬间化作一朵朵美丽的花朵,这神奇的“水中画”就是土耳其几乎失传了的传统绘画技术——湿拓画(Ebru)。

湿拓画也称为大理石花纹纸艺术,这种古老的绘画技法最早被用做文学名著《古兰经》封面的纹理布面,14世纪经丝绸之路穿越伊朗带到安纳托利亚,流传到了土耳其。在古语中,Ebru被阐释为“装饰者制作的上面有不同种设计图案的水纸”,也有“浮水染色技法”之意。

湿拓画的制作方法是:画师先用颜料在水面画出各式图纹,有时是画出几何图形,有时则用细尖的笔挑出美丽的花草图案,也可以勾出阿拉伯书法。湿拓画是利用水油分离原理进行创作的一种绘画艺术,颜料本身不溶于水,因此等到水面上的图画完成后,把白纸盖在上面吸取颜料,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纸抽离水面,就完成了一幅具有流动效果的湿拓画作品了。

湿拓画不只存在于土耳其,中亚和南欧地区也有,但花卉是土耳其湿拓画的标志,尤以土耳其的国花郁金香最为经典、生动。不过,与不少非遗的命运一样,这种古老的技艺在土耳其渐渐失传。近年来,土耳其政府意识到了湿拓画面临的困境,决定挽救这门传统文化艺术,在伊斯坦布尔、安卡拉、伊兹密尔等一些大城市的艺术学校开设了湿拓画课程,让工艺大师走上学校讲台,向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让年轻人接受文化的熏陶。此外还组织各种培训班,培养工艺人才。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宋萌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