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增传统文化知识 有益于学生成长

作者:杨立昭 分类:文化 时间:2014-11-18 10:49
山西文华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总经理

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意见》指出,小学和初中语文将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内容,通过不同形式丰富学生阅读经典的渠道。


语文教材增传统文化知识


中小学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表示,将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目前,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均有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趋势,有的已经板上钉钉,付诸实施了。

多版本教材均有增加  北京版古诗文内容多

11月初,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2014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透露,由该出版社出版、明年9月起使用的新修订初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篇目所占比重将由目前的约25%增至约35%,该教材已经送至教育部审批。除了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北京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将增加古诗词等内容。

中小学教材在全国有多个版本,就北京市而言,不同学校采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尽相同。据了解,北京市大多数中小学所采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北京版(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北京版教材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由北京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共6家出版社分别以招投标形式组织编写并出版。

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查的北京版语文教材,将会大幅增加古诗文的内容,小学学段篇幅将达到100篇,古诗文占全部课文比例达到15%以上。修订后的北京版语文教材将在明年9月与北京学生见面,古诗文占全部课文的比例,小学不少于15%,初中不少于 30%,高中不少于45%。

人教版教材在北京市中小学里占据相当份额。据了解,明年人教版语文也将启用新教材,业内人士推测,人教版的新教材中会增加古诗文等国学经典内容。

传统文化范围广  应根据学生特点量身添加

多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均有增加国学内容的趋势,那么“国学”究竟是什么?哪些国学内容适合中小学生学习?

对此,中国文学网从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宜斌处了解到,国学在学术界有争议,有所谓的大国学,也有所谓狭义的国学。所谓的大国学包括传统文化,所有的 传统文化都算大国学,例如诸子百家、儒家、道家都可以称为大国学。另一种国学是狭义国学,狭义国学里面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比如有的认为狭义国学指的就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适当地兼顾其他的学说。其他的狭义国学指的是传统的经学、经史子集,以经学为主体的文学。

“国学教育和国学研究应该区分开来,国学研究的范围可以很大,经史子集、传统文化这些都可以研究,从先秦一直到清代的东西都可以研究。但是国学教育的范围要小一点,要特别注意群体性质,即它所面临的受众群体。”张宜斌说。

学习传统文化从长远来看有益处

作为国学传播的受众群体,中学生和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张宜斌认为,教材的修订者应根据学生特点量身调教教材内容。对此,张宜斌做了进一步解释:小学是知识教育,是感知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阶段,学习国学内容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小学低年级从认字开始,可以拿另类文学《千字文》做识字的工具,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读一些诗词;初中是审美教育,是更深层次理解传统文化的阶段,初中生可以学一些诗词还有声律启蒙,也可以学一些对仗、音节方面的东西,都可以渗透一下。此外,初中生可以开始挖掘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它的思想,或者更高的层面,从审美的角度去评判这篇诗词好在哪些方面。

至于中小学生学习国学的益处,张宜斌表示,从短期来看,效果可能不明显,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成长肯定有所帮助。“正如前一段时间上海出了一起风波,它要把传统的东西都要删掉,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在近年的教材里面也越来越明显了,传统文化的比重越来越少了,当前情况下加强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完全只靠西方的文化。”张宜斌说。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