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洞"守望者" 非遗"龚砂锅"走向全国

作者:杨立昭 分类:文化 时间:2014-11-26 10:16
山西文华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总经理

在泸州市叙永县两河镇里,吊洞“龚砂锅”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龚开贵正忙着将制作的烙烤锅、酒壶装车外运。虽然“龚砂锅”被评为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近几年,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传统砂锅手艺正在逐渐被人淡忘。从网络文学了解到,如今,龚家人利用传统工艺,又制作出了其它工艺品,将它们带出了泸州销售。同时,传统手艺正通过现代网络技术,销往全国各地。


吊洞"守望者" 非遗"龚砂锅"走向全国


保留祖先的砂锅工具

在龚开贵的带领下,媒体徒步来到了龚家祖先制作砂锅的遗址——吊洞。放眼望去,吊洞高约一百二十余米,宽约一百余米,洞内径深约有五千米左右。

顺着山坡走进洞门口时,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洞内吹来的阵阵清风,让人无比清凉。进入洞内,还能够清楚地看到,龚家人的祖先在此制作砂锅保留下来的遗迹。十九间斑驳的旧屋与残壁,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吊洞的土坡内,一些原先龚家人祖先制作砂锅的工具:漏斗、圆盘、石磨等物还遗留在原地。

随后,媒体爬上了吊洞里最高的土坡,在这里能清楚看到龚家人制作砂锅遗留下来的全部痕迹。“这里就是我们家的祖训。”顺着龚开贵的指引,在土坡的后侧的岩壁上,刻有龚家人制作砂锅的祖训“精益求精”等字眼。

秘籍是原料中的坯土

龚开贵介绍,用砂锅炖鸡汤和用铁锅炖鸡汤,那香味和味觉都是不一样的。“恰巧昨日家里杀了一只鸡,我用铁锅和砂锅分别炖一点,让你尝尝味道就知道啦。”为了让媒体相信,龚开贵和家人决定炖一只鸡试一试。

话音刚落,龚开贵和家人便一同忙了起来,没过一会儿,鸡汤就炖好了,用勺子分别品尝,铁锅里的鸡汤味道比较清淡,而砂锅里的鸡汤味道不仅浓郁还很润口浸入心脾。为何用砂锅炖出的鸡汤口感更好?龚开贵告诉媒体,“因为制作砂锅的主要原料是坯土,而我们的坯土都是取自于吊洞里的稀有坯土,这样制作出来的砂锅,不仅能让锅内烹饪的食物鲜美,营养也不会随挥发的水蒸气而散失。”

七代传承吊洞旁只剩龚家手艺

闲下来的时候,龚开贵便聊起了制作砂锅的历史。自明朝末年(公元1644年前)龚砂锅第一代制作人龚联斗,为了能够躲避当时的战乱,随即带领着龚家族人,从湖广两地进入巴蜀江阳郡(即今四川省泸州市)。

“在第三代制作人龚朝卿带着族人迁移到两河镇金华村的大溶洞(俗称:吊洞)时,他发现这里不仅阳光充裕,水土润泽,就连做砂锅的场地和空间都非常合适。”龚开贵介绍,加之吊洞里长年累月累积的钟乳石和稀有坯土,对于世代做砂锅的龚家人而言,无疑是块自然的“风水宝地”。因此,龚朝卿随即决定龚家族人定居于此吊洞中,开始了铸造砂锅的延续。

“原来吊洞旁边的每家每户都在烧锅,基本都是汤锅和药罐,现在就剩我一家了。”龚开贵告诉媒体。“烧锅很繁很累,年轻人都不愿学了。”如今,龚砂锅从第一代制作人龚联斗传延至如今五十二岁的龚开贵已历经七代。传承谋变不止砂锅还制作多种手工艺品。

中国文学网了解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过去“砂锅煲汤”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的农村生活和都市繁华,砂锅需求量日渐萎缩。要保护和传承砂锅烧制技术,让祖传砂锅技术不被现代科技取代,就必须改变原来的单一产品,让更多的人接受砂锅制品。龚开贵潜心摸索,利用传统的砂锅制作技术,制作酒杯、酒壶、花瓶等工艺品,获得市场认可后,他继续不断推陈出新,主动走出泸州,带着他的传统“非遗”和创新产品到成都等地展览销售,走出了“砂锅药罐”的困境,适应着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

新的“黑砂”产品制作出来了,来购买参观的人也变多了,零乱的古代砂锅制品和新构思设计的现代“砂锅工艺”混淆在一起,“不要说客人,有时连我自己都要仔细看才能识别。”未来规划非遗砂锅网络销售每年可达万件。

在龚开贵及其全家的不懈努力下,龚家砂锅在2013年被泸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龚砂锅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一度参加了在2014年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和泸州两岸阳光非物质文化精品展演,并得到了参展中外华侨友人的一致好评。现如今,因龚砂锅的纯手工制作、质量上乘、价格低廉等好口碑,其儿子龚军通过网络技术,已经将龚砂锅销往至河北、湖南、山西、贵州、云南等地,年均销量高达一万余件。

龚开贵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吊洞的砂锅遗址中修建一个原生态的砂锅博物馆,在附近设置一个砂锅制品体验中心”。龚开贵在忙着砂锅烧制的同时,也开始忙着奔波呼吁砂锅博物馆、传习所修建,让人能在购买砂锅制品的同时,体验砂锅制作,传承砂锅技术。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