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再quō我,再quō我我jué你。”这些方言对河南人来说简直耳熟能详,可是你能写出来吗?最近,郑州本地小伙儿小武和他造的字火了,陆续造出了duǐ、quō、xín等18个字。专家说,这就是母语情结。
据中国文学网消息,虽说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方言因为独特的魅力和文化惯性也一直被人们所常用,不过,诸如duǐ、quō、xín这些方言字,却是能读不能写。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小武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他说,自己和朋友打字聊天时只能用同音的“错别字”来代替方言,一直觉得“如鲠在喉”。
小武是新闻系毕业,学过现代汉语和古汉语,逐渐萌生了造字的念头。去年秋天,店里适逢来了一位澳门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兼职员工小张,两人一拍即合,小武负责用电脑造字做图,小张负责“把关”,两人主要用形声、会意两种方法,陆续造出了duǐ、quō、xín等18个字。
小武把这些图片取名“中原官话正字卡”,以“不认识这几个字,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河南人吗”为题发到了朋友圈里,没想到老乡们纷纷点赞转发,阅读量很快就突破了10万,这些字卡也被30多个公众号悄悄转载,点击量都很高。
不过,很多网友并不知道这些是小武造的字,还以为字典里本来就有,纷纷“感谢”小武。
给大家放个河南话的笑话,供大家一乐:
笑话1:河南人到北京买布,河南人问售货员说:嫩这布咋嫩苦楚啊售货员不解河南人又说:苦楚斗是不平展售货员扔是不解河南人怒了。说你咋嫩迷瞪哩。各仪人。你斗不会给我拿个光牛哩!
笑话2:甲:你手里拿个啥乙:破棉袄甲:你杂不穿上里乙:筛老咬甲:你杂不逮逮里乙:眼老小甲:你杂不上吊里乙:绳老糟甲:你杂不撞墙里乙:墙老倒
对于咱们河南人来说,日常对话中几乎不说昨天,今天,明天,都说是“夜儿个,今儿个,明儿个”,有些地方也说“夜儿、今儿、明儿”,没有“个”的发音。虽然说法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都一个样。除了夜儿、今儿、明儿,还有前儿、大前儿、后儿、大后儿、夜儿黑、前儿黑、今儿黑、明儿黑……但是,小编翻看发现,其实“夜个儿”没有空穴来风,还是有来历的。
从中国文学史了解到,“夜儿个”的叫法最早要追溯到唐朝,那时候流行一句唐诗——孟浩然的《春晓》相信大家都知道:
这里“夜来风雨声”里的来是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夜来”就是夜里的意思,到了清朝,口语中已经出现了“夜儿”这个词,并且在文献中被记录了下来。此外,孙点的《历下志游》中也说“谓昨日为夜儿,前日为前儿,明日为明儿,后日为后儿,此口头常语,无可考证者”。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夜儿就是现在的昨天,也叫夜儿个!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古文字专家齐航福说了,方言造字以及方言考试火热于网络是有原因的,表面上是因为很强的娱乐性,其背后是母语文化根基的力量。“方言是存在于民间的最鲜活的语言材料,说出来就是乡音,寄托了一种小时候和老家的情感,会给大家一种共鸣,所以一定会引起关注。”齐航福说,近年来,不独是方言,汉字文化整体上其实一直在升温,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的火热就是例子。
齐航福认为,网上为方言造字的热心人,其初衷有的是为了给方言做某种形式的留存,有的只是为了好玩,所以我个人认为,一方面这些方言字确实有存在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民间的热情,应由国家组织专门的力量去做统一规范和保留,否则可能会造成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