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蓬皮杜开展吸引了大量观众,米罗、毕加索、杜尚、恩斯特、阿曼……这些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只要有一人的作品来到上海,都会引起这座城市的轰动,然而,这次他们都来了。“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昨天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揭幕。主办方告诉记者,因为“超现实主义”就是“不追求意义”的,所以观众不用期盼“看懂”。
举世闻名的法国蓬皮杜中心是世界现代主义艺术的“中心”。其所藏6000余位艺术家的8万件作品,汇集了当代艺术的精华,其中不少是开山之作。记者了解到,早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还在筹建之时,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滕俊杰、当代艺术博物馆筹建办主任李向阳等便去巴黎洽谈展览。 很快这件事便敲定了。这是蓬皮杜第二次来上海办展,上一次是2004年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新浪潮”展。
深藏在蓬皮杜中心库房里的大师名作,纷纷出现在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但对于习惯看现实主义作品的市民来说,他们首先就会遇到一个问题——读懂这些大师显然不那么容易。
面对这一“棘手”局面,本展中方负责人龚彦却显得很轻松。她告诉记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激荡欧洲的超现实主义艺术,热爱偶遇的奇迹、梦、黑夜和爱情,“它是年轻人的艺术,不追求意义,它所追求的就正是通过即兴、偶然的潜意识创造,来造成理性的瞬间短路或休克。”在龚彦看来,看不懂超现实主义,正是超现实主义的胜利。
也就是说,因为超现实主义本来就是无意义的,观众无需带着“非得看懂”的心态去看展览,看不懂本来就是这个展览的一部分。 而在本展策展人、法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狄迪耶·奥丹爵眼里,超现实主义的令人“不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懂”,“任何艺术都是历史长河的产物,观众可以通过不断阅读历史,加深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
蓬皮杜一直在努力“落沪” ,尽管至今已在上海举办了两个展览,但蓬皮杜的高层认为这远远不够,他们的设想是在上海设立分中心。阿兰·瑟博昨天对记者透露,其实早在2005年、2006年,他们就想开设蓬皮杜上海中心,“我们一直在推进此事,至今没有实现,只是因为还需要时间。”为此,蓬皮杜对上海极力表现出亲和力。此次展览中就有6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被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