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虽然失去了学生的身份,却因为某些原因在学校周围租房住,且常与学校师生共用生活及教学资源,他们被称为“校漂族”。据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10所重点和普通高校110个毕业班所作的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的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在北京、广州等地的高校周围,“校漂族”已达数十万人。
据《求学•考研[微博]》杂志记者调查,“校漂族”主要有“四大门派”——守着学校奋斗考研的“考研派”,为图方便而滞留校门口的“求职派”,舍不得离开校园恋人的“恋爱派”,没有做好步入社会准备的“逃避派”。其中,“考研派”的人数最多。他们有着自己梦想的学校和执著的追求,之所以“漂”在学校,看中的是校园浓郁的学习氛围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所租住的房间多是逼仄的隔断间或阴暗的地下室;因为食堂饭卡和图书馆阅览证已被学校收回,他们不得不找学弟学妹搭伙打饭,偷偷摸摸潜入图书馆;因为没有学生证,他们常常在旁听名教授的课程时被逐出教室……即便如此,他们仍将“校漂”备考的机会视若珍宝。
由于考研“校漂族”的自身情况不同,所选择“校漂”的时机和学校也有所不同。
考研失利,校漂“二战”
在诸多考研“校漂族”中,有不少是大四时考研失利,毕业后选择用“校漂”的方式准备“二战”的。他们除了大学寝室换成了租房,食堂、图书馆、自习室,四点一线的备考生活与大学时并无二致。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届毕业生陈宇大四时考研失败,出于不甘心,也迫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他选择了“校漂”继续考研。虽然仍然生活在校园,但是心态却有了巨大的变化:“在校的时候做什么事都安安稳稳轻轻松松,可以慢慢磨蹭不需要着急,可毕了业,我们的日子是按分和秒算的,时间和金钱都时刻在催促。”今年5月,陈宇终于考上了为之苦读两年的院校,压抑了两年的沉重心情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
相比于陈宇的成功,也有不少“校漂”考生“二战”失利。大部分“二战”失利者会选择就业,结束“校漂”生活。但也有少数考研“校漂族”会坚持漂着考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
工作受挫,返校考研
他们在毕业时也曾踌躇满志,自信能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才干建功立业。但无情的现实让他们铩羽而归:好的单位对学历、工作经验要求很高,他们进不去;差点的单位又觉得待遇太低,自己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职业发展前景一片漆黑。工作上的挫折让他们认识到,也许重回校园,考研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系学生小李今年7月份毕业,工作签到长沙,哪知工作不到两个月就辞职重返母校,加入考研“校漂族”。他所签的是一家工厂,职位是“法务”,转正前工资每月1500元,转正后每月2000元左右。“公司一个办事员被辞退了,我接替他的位置,每天做些扫地、打字、接电话的活。”小李说,许多公司并没有发展到需要“法务”的地步,他的工作只需初中学历就可胜任。也不是没想过进大单位,但大单位基本只招研究生,他索性回校备考明年的研究生。
除了有小李这样工作时间较短,辞职回校考研的考研“校漂族”以外,还有很多工作了许多年后辞职的大龄考研“校漂族”。他们虽然压力更大,但考一些需要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专业,却比年轻人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