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不弱势 教育功利化是根源

作者:王丹丹 分类:教育 时间:2012-12-27 11:53
优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运营编辑部

    高考结束后,哈工大教授,认证信息为“太蔟”的网友发表的一条微博曾惹得热议:把准备报考文科的孩子称为“文科傻妞”,引发网友激烈吐槽。随后纷纷出炉的就业排行榜也为部分文科专业亮起了红灯:法学、教育学等专业的就业形势常年不乐观。功利主义至上的当今社会,文科生真的成了弱势群体?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到那些看似“无用”的专业真正的“大用”?

 

学文科=成屌丝?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文科类专业普遍在就业率中垫后;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最低的是教育学。另外,除就业困难、收入较低外,文科类本科毕业生即便考研和出国,也通常是陷入出路之困。有被采访者开玩笑称,“现在大学里流传着新‘三不孝’:学文读研没女友,‘文科男’三个全占。”中国新闻周刊网就此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请网友判断:文科生在学习深造、就业等各个方面是否都存在劣势。截止到8月24日10点,已有110479人投票,其中104106人支持“存在劣势”这一说法,占94%。从公众舆论和调查数据来看,文科生的生存状态的却不容乐观。

 

文科生心声:读书实践,两难间找平衡

 

    从实际生存的角度看,纯文科学生、中文专业研究生小叶就有强烈的“弱势”感觉。“理科找工作好找,实用性强,需求面广,工资高。”并且有时候在工作中常常觉得自己“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不强。”但是高中读理科,大学被调剂到文科专业的小张却不这么想。她说,文科生不是弱势群体,自己也没觉得文科生弱势。“文科生也不是不学数理化,也不是没有逻辑思维,没那么白痴。理科生上学学的很多理化知识可能工作了也都用不上。”在无意间的换位思考过程中,她反而体会到了文科专业的可贵之处。转学文科的小张经过学习,体会到了文科生应该拥有深厚的文史哲底蕴,才能做好所需的工作,而这些东西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么“虚无缥缈”“没有技术含量”。“真正的文科生是应该精通文史哲的,不是上学时候混混就算的。”

 

    小叶和小张的描述,便是文科生所最常面临的两种“窘迫”状态:花太多时间在读书、充实功底上,便觉得自己“眼高手低”;如果无暇读书忙于实践,就总觉得自己“功底不够”而心虚。这种在实践与读书之间的两难境地,让可怜的文科生们除了要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之外,还要平衡自己的精力与内心。

 

出现“劣势”的根源何在?

 

    文科男生小叶说:“当今社会是一切向钱看,快速前进的时代,人文气息或情怀难挡面包的诱惑。”他从小喜爱文学、历史、地理,对理科的东西不感兴趣。长大了之后才慢慢发现,他热爱的这些东西,并不能为他在成人世界的生存竞争中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有时反而会拖累他。小叶设想,如果学校对于所设置的文科专业注重社会实践,并允许学生选择双专业,或鼓励纯文科生选理科专业,会对学生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而学习新闻专业的小张也认为学校教育的诸多弊端导致“文科不文” 。“正是因为现在的学校教育,导致太多人顶着文科生的帽子,没有文科生的里子。我就是例子。”已经转学文科多年的她依旧觉得自己功底不足。


    上海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周敏对此撰文评论说:对文史哲学科建立量化的评审机制是对该学科的最大伤害,这几乎是所有学有建树的人文学者的共识。这也正是因为“科学”对人文学科的压倒性优势,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针对社会上流行的“文科无用”现象,21世纪研究院副院长、教育专家熊丙奇在专栏文章中写道:在功利的教育环境中,受教育者和社会以功利的视角选择和评价教育,是很自然的,但这种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只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的功利。分析得知,教育功利化和人文学科衡量标准的“科学”化,是文科生出现此种“窘境”的根源。若教育改革能够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功底与生存能力,让文科生、理科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获得知识的纯粹的快乐,并同时具备生存的技能,那么相信“文科弱势”将不再是个问题。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王丹丹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