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骨子里透着有力气场 成名虽快但地位不高

作者:李凯 分类:娱乐—电视 时间:2012-08-09 15:52

  董卿被敲定“春晚”的节目主持人后不乏质疑声,关键是她“脸生”。不过,大年三十看完直播,人们开始对这个“新人”刮目相看。她的自然大方张弛有度一点也不逊色春晚的两个“代言人”朱军和周涛。数数上过“春晚”的央视女主持人,倪萍、周涛、文清、曹颖……寥寥无几。以上几位的主持风格可说是情真意切温文尔雅收放自如,一言以蔽之,入主“春晚”的主持人要能压得住“场”。董卿就有这种特质,这是骨子里的,不是“秀”出来的。在主持界,综艺节目的主持人虽然成名快,但“地位”似乎不高。因为“发挥”有限,容易被认定是花瓶。总觉得没有谈话节目主持人那么有“文化”,也不及娱乐节目主持人那么生动活泼。采访中,董卿也流露出向往在央视“谈话”的愿望,她说那种心灵的交流会带给她更大的满足感。对于未来的主持定位,董卿征询我的意见。我没有“怂恿”她去“访谈”,因为,目前的央视不缺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但综艺节目主持人却断档了,周涛之后还没有“后来人”。

 

  董卿很喜欢《欢乐中国行》每期与观众互动的话题,五一期间的“在他乡”、“母亲节”等话题都深深触动她。身在异乡的董卿每次听到水木年华的那首《在他乡》都很伤感。“我生在上海,七岁以后随父母去了安徽,八十年代又去了浙江,后来一个人考到上海读大学。我高中毕业以后就离开父母了,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生活。”让董卿欣慰的是,在“母亲节”那期节目中,导演让她借着节目问候一下自己的母亲。“我当时说因为工作关系,绝大部分的节假日都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陪伴在母亲身边,但我的母亲从不抱怨。作为女儿我回馈太少了,而母亲给予的太多了。父母退休的时候渴望回到上海跟我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就在他们回来那年,我却从上海来到了北京。但他们并没有因此阻拦我,而是给予我强有力的支持。当我犹豫不定的时候,他们甚至比我更坚决。”

  2005年是董卿尤其要感谢的年份,年初主持万众瞩目的春节联欢晚会开了一个好头,接着又获得两个很有分量的大奖:“年度最佳电视女主持人”和“最佳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虽然,过往的十年,董卿的身边不乏鲜花和掌声。但,由上海到北京,此番的鲜花和掌声仍让她感受到了“不同寻常”。“央视是所有做电视人的梦想,是全国电视媒体的至高点,能够登上这个至高点,在这个舞台上感受被认可是很幸福的。我特别喜欢《从头再来》这首歌,再苦再难都要坚强面对。”“虽然是重新归零,但我没有在原地踏步,而是比原来又上了一个台阶。就像爬山爬到一定高度要卸下以前的负担,轻装上阵才能达到顶峰。我后来也在想当时自己为什么能够放弃,去承受未知的东西,都是因为追寻的那个梦太诱人了,我愿意为了那个梦想的实现去忍受所有的寂寞。”主持完春节文艺晚会后,董卿的名字开始为全国人民所熟悉。这一点,董卿感受很深。“我从没奢望过一夜成名,我的经历告诉我,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报。"春晚"对我是一种很重要的经历,接到通知时,我也忐忑过。后来我找到央视文艺部主任,曾多交指导"春晚"的导演张晓海,问他我应该怎样去面对,他告诉我两个字:"状态",让我别想太多,就当是主持一场全国老百姓都在看的晚会,站在舞台上把"状态"表现出来就行了。”

  董卿的知识背景让人刮目相看。从上海戏剧学院电视系节目主持人专业毕业后,她又在上海师范大学读了古典文学专业。从上学到工作,董卿一直没有间断学习英文,在上海她有一个外教,每星期上两次课。如今的她能纯熟地用英文主持节目。出身书香门第的董卿自小在父母的影响下喜欢读书,上中学时她就看了《红楼梦》、《基督山伯爵》、《简爱》、《茶花女》等国内外名著。“我第一次看书哭是看《茶花女》;我最喜欢的是《安娜·卡列尼娜》;一直在读的是《红楼梦》,每个阶段看都有不同的观感;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茨威格,他写女人的情感很细腻,我觉得他和欧·亨利有一拼,永远都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感染读者。”最近董卿正在看《读不尽的莎士比亚》;董卿一直订阅的杂志是《三联生活周刊》,她平时喜欢看一些文艺评论、杂文类的文字,在别人看来枯燥的文字她却读得津津有味。眼前的董卿,知性+美貌+主持人,俨然十全十美!闻言,董卿笑答,“那我得赶紧想想自己有什么缺点,否则要飘飘然了!”之后,她很认真地想:“音乐方面……唱歌还可以,乐器我一窍不通,父母压根就没有在音乐方面培养过我。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学习小提琴,它的音质让我沉醉。”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李凯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