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北漂人十有八九会在租房子这件事上出问题,最怕的便是“黑中介”与“二房东”,如若分个高低,那便是可怕便是“二房东”。曾经自身周边就有因为“二房东”问题而产生纠纷的案例,损失则高达一个季度+押金,接近万元。
因为长久以来中国房屋租赁市场乱象丛生、管制和法规建设不力,对于租客来讲,永远是没有尊严的“外来客”角色,而随着大城市房价的增长、买房无望一代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出公寓化、标准化,但是怎奈基础不牢、楼宇开始东倒西歪。
尝鲜进入“消费升级”或是因为房东涨价被迫进入长租公寓的,几乎都感受到了绝望和无助,而对于曾经合租的他们来讲,“二房东”远比这些配置上廉价电器的委托房更加靠谱。
长租公寓普遍品质恶劣,高价之下是“陷阱”体验
如今,你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通过熟悉的互联网租售信息平台搜索,你会发现几乎都被一家长租公寓的信息给覆盖,这家名为某壳的企业号称互联网思维做事,确是处处透着淘宝卖家那种夸张渲染的色彩。
而他们的水军也覆盖了从知乎到百度的每个角落,频频被知乎官方封杀后的帖子,又如雨后春笋般靠着打擦边球留在其中,成为一介典型“无体验、讲文化”的低端宣传文案被视作笑柄。
早有心写此议题的观察君,甚至发现在隐晦不点名批判行业发展的文章下方,也有这些水军来捣乱,他们利用信息差混淆视听却慌不择路,这些读者远比他们更加聪明,其实谁都知道说的是谁,也就呵呵一声罢了。
虽然这支臭名昭著难以挽回名声的企业是今天的主角,但是并不是单单针对这一家说事,在我身边的社交群组有人想要尝试长租公寓时,观察君的建议是哪一家都不要尝试,要是有这个钱、每天住酒店最妥当。
这家名为某壳的公寓,以占据版面和虚假低价引人注意、以“管家”之服务作为宣传名目,但实际上是租客交钱后什么问题都不管、且存在“管家”随时闯入的安全隐患问题。
以这家互联网思维企业为例,一间无独卫单间价格高于市场20-30%,囊中羞涩的上班族想要入住选择押一付一时,你就陷入了贷款入住的泥潭。
不像传统纸面合同和实际情形大致相同,这家企业实际上在以“服务费+押金+月付”模式隐瞒消费者。在租客签订合同前,绝口不提这是一年的合同,而当付款后发生问题换房你会发现你已经通过第三方贷款付完了一年的钱款。
所以你是在用住酒店的钱,在遭对付“三房东”的罪,平日服务不给就罢了,一旦出现真正纠纷或者某一方平台出现问题(贷款或租房平台),你光是找谁维权都会迷糊掉。
氛围、文化、品质与互联网,共享的仅有麻烦乱象
在风口之上时,过去任何一个行业都希望被贴上“共享”标签,不过到了长租公寓这里,却纷纷改口称“品质”,这些实质上拥有共享特质的“公寓”在宣传上没了词汇,也只得向潮流靠拢,试图通过文案把房子租出去。
例如一些中间档的先驱玩家就是打着共享空间和文化创意的名分进行发展,到了这个时日被普遍看衰后,创始人也只好承认这是噱头和无力、甩手走人。
对于这些仍在坚持的项目,整个人力财力的前期投入和对靠对服务价格压榨远远不够支撑其良性发展;即便是那些高品质的高级公寓长租项目里也存在房屋内在品质不佳和吸引力不够的问题。
其实它们走错了路子,租客哪里想要什么咖啡创业文化,很多人要求的是温馨安静的、无人打扰的一个家,而很多长租公寓去魅摘掉幌子后,更像是大学宿舍一般的集体生活氛围。
在这个节骨眼上,主流媒体上有两派意见,对于国家层面频出的扶持政策的客观报道、自身立场出发的揭露观点,这两者并不相互矛盾,互相印证来看,这是一块处女地、处于探索期当中。
国家层面的扶持很可能是出于对房地产发展的担忧,未来冷冻房地产过渡到平稳阶段也并非不可能,所以市场潜力是存在的、各大地产企业和互联网界的企业也都在跟进。
不过,真正能让年轻人居有所乐,这还是一个长远且艰辛的路程,市场力量、主权认知和法律监管都需要跃进式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