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

作者:孙雪 分类:教育 时间:2018-08-03 07:33
山西优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新媒体运营

近日,两则新闻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一位82岁老母亲的儿子是某名校研究生,48岁了还不肯工作,母亲不仅要用微薄的生活费养活他,还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一位71岁老母亲的儿子39岁未婚,老人家至今舍不得让儿子做一顿饭,无论儿子去哪里,都坚持带着电磁炉贴身陪伴。

尽管在母亲眼中他们还是“孩子”,可无论怎么看,这两个“孩子”的年龄都不小了。按照常人的观念,这个年龄阶段的男人理应是家里的顶梁柱,上侍奉双亲、下照顾幼子,和妻子风雨同舟,在奋斗中收获幸福。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在不惑之年还甘居“孩子”的位置,或主动或被动地“享受”着本该颐养天年的老母亲的照顾呢?

答案十分明确,是父母的过分关心和溺爱使这些孩子从小丧失了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立自强精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的一生都在路上,正如“知心姐姐”卢勤所说,“与其送孩子一双名牌鞋,不如送他一双‘能走路的脚’”。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环境下,让孩子拥有一双“能走路的脚”并非易事。

许多父母将孩子视为家庭的中心,从小不注重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务活从来不让孩子插手,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依赖父母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巨婴”和精神上的“侏儒”。

在国外,父母普遍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们了解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在德国,家长从小就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包办代替。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日本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什么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小时候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挫折,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不仅是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强的人格特征。这样做就等于送给孩子一双“能走路的脚”,远比送给孩子礼物或者让他们多参加几个培训班要实用得多。因为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无论其学业成绩多么优秀,最终也不会走多远,不会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