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一棋走错,全盘皆输”。
研究表明,世界每1000家倒闭的大企业中,就有85%是因为经营者决策不慎造成的。决策失误正在成为国内企业未来最大的风险。
管理五项职能的首要职能就是决策,特别是企业战略决策,它决定了组织全面、长远、根本的发展。
本文详尽梳理了腾讯、华为、阿里等中国三家顶级大公司的亲身实践,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腾讯
连续27小时的马拉松会议
总办会是腾讯最为核心的决策会议,每两周召开一次,参加者为5位创始人和各核心业务部门主管,人数为10-12人。一直到2013年,腾讯总办会的参与者也不过16人。
所有与会者无论多忙,都务必参会。每次会议都在上午10点准时开始,一般要延续到凌晨2-3点,这是非常考验体力的马拉松会议。
据悉,每一个议题提出后,马化腾都不会先表态,而是想要听到每一个人的态度和意见,所以会议往往开得很长。
一个比较特殊的惯例是,腾讯的总办会没有表决制度。
赛马机制:一旦做大,独立成军
在部门业务的事项上,相关责任主管的意见很受重视。“谁主管,谁提出,谁负责。”“一旦做大,独立成军”成为腾讯内部不成文的规定。
这一模式无形中造就了“赛马机制”,这为腾讯带来众多“意外”的创新。如QQ空间、QQ游戏乃至微信,都不是顶层规划的结果,而是来自基层业务单元的独立作业。
共识为决策前提:大权独揽,小权分散
在关系到公司整体战略的事务上,以达成共识为决策前提,若反对的人多,便会被搁置,而一旦为大多数人所赞同,反对者可保留自己的意见。在这一过程中,马化腾并没有被授予“一票赞同”或“一票否决”的权力,看上去更像一位折中者。
2005年,腾讯第二次组织架构调整,公司的组织架构被划分为8个序列,分别由5个业务部门(企业发展系统、无线业务系统、互联网业务系统、互动娱乐业务系统、网络媒体业务系统)和3个服务支持部门(运营支持系统、平台研发系统、职能系统)组成。这意味着事业部制度的形成:各事业部以产品为单位,专案开发,分工运营,从此腾讯“一分为多”,“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腾讯所有的业务基础都来自于流量,然而,这个组织架构并没有一个类似于“总参谋部”的机构来进行流量的统筹配置。这一职权其实被掌握在了“总办”手上。所以,腾讯的组织机构类似于“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模式,各事业群的负责人在业务拓展上被授予了最大的权限,但其命脉始终由最高决策层控制。
在一次内部高管会议上,马化腾说:
“未来5年,腾讯最大的挑战就是执行力。市场怎么样,大家都看得见,但不一定都拿得住。通过完整的指标体系和组织架构保证压力的传导,通过严格考核和末位淘汰制留住好的人才,而所有这些,能把腾讯打造成一个不依赖个人精英,而是依靠体制化动力的成熟体系。”
华为
理想体系与现实体系,强辩
我们会很容易将华为的成功表象地归结为是任正非这位人性大师的成功,这不可否认。但对于一个大型企业,人管是不灵的,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决策机制。那么,在华为,它是怎样的?
集体领导与集体决策
冀勇庆曾在《华为的决策机制》一文中写道:
2004年开始,在任正非的建议下,华为成立了EMT(经营管理团队),由任正非和孙亚芳、费敏、洪天峰、徐直军、纪平、徐文伟、胡厚崑、郭平“八大金刚”组成,实行集体领导、集体决策。
除了CFO纪平的工作过于专业而相对稳定之外,华为的其他七员大将都没有固定的分管领域,而是在市场、研发、人力资源等部门轮流坐庄,一方面有利于熟悉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又能防止形成小圈子。
2011年之后,华为开始实行轮值CEO制度,集团层面由3位轮值CEO各自主持半年,实际上仍然是集体领导、集体决策。不同的是,华为又成立了运营商、企业、消费者三大业务集团,将日常的管理决策权下放给了各大业务集团的EMT。这种新的管理架构有利于各大业务集团聚焦自己的领域,并作出更加灵活的决策。
此外,2016年5月,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与众多Fellow召开座谈会时,也简要透露了华为的决策方法。
任正非表示,华为有两个决策体系,一个决策体系是以技术为中心的理想体系,一个决策体系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战略Marketing的现实主义。两个体系在中间强辩论,然后达成开发目标妥协。
短期看盈利能力
中期看核心竞争力
长期看产业格局和可持续性
那么,在华为,其战略决策的核心要义究竟是什么?华为公司首席管理科学家黄卫伟在华营2017新年大课《以客户为中心——解读华为公司的战略、组织与机制》上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1、什么是战略?
什么是战略?战略是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所作的方向选择、重大取舍和所采取的关键举措,以及对资源分配优先次序的锲而不舍的承诺。
关于取舍这个观念,任正非任总有一个提法,他说:“战略,战略,关键是在略,没有舍弃、没有放弃就没有战略。”
2、什么是一个有价值的公司?
经营战略本质上是创造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也就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方向性的、锲而不舍的选择和举措。
什么是一个有价值的公司? 短期看盈利能力,中期看核心竞争力,长期看产业格局和可持续性。
3、什么是行业领导者之道?
以利他的方式达到利己的目的,才是成为行业领导者之道。生意的本质就是通过利他而利己。企业是这样,人生其实也是这样。
4、“领先三步就是先烈”
技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这个技术是不符合客户需求、超越客户需求,或者达不到客户需求要求的,那它对企业的商业目的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任正非先生有一个说法叫做“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三步是先烈”,这也是企业在投入研发的时候要把握的一个尺度。
5、什么是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应当以什么为目标? 华为的选择是:以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产业的领导者为目标。这在战略理论中被称为“战略意图”,成为世界范围的行业第一是战略意图的精髓所在。
战略意图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战略意图保证了长期资源配置的一致性;战略意图只规定目的,不限制手段;如果市场是可以细分的,那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战略意图就应当是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
6、“深淘滩,低作堰”
“深淘滩,低作堰”是华为公司的大战略。
深淘滩,就是确保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投入,确保对未来的投入,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也不动摇;同时不断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运作成本,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低作堰,就是节制对利润的贪欲,不要因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目标,自己留存的利润低一些,多一些让利给客户,以及善待上游供应商。
7、如何做生态?
企业不开放就是死路一条。如何做生态呢?就是开放、竞争、合作。搭大船,傍大腕,跟着主潮流走;整合优秀企业,整合他们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质量优势,主要是质量优势,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技术优势。
8、从不追求完美
著名心理学家马奇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有限理性”:人们追求的不是最优而是满意,只要关键变量达到满意就可以了,最优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并不具有现实意义。
从马奇的理论看华为,华为组织模式的选择其实跟企业家及高层管理的理性选择特性有关系。在华为,任正非任总的决策理念就是满意准则,他从来不追求完美,强调灰度,强调妥协,主张改良,主张渐进。
阿里
为了活命,战略是打出来的
阿里如此规模的大公司,十几年来,其业务常“分分合合”:在外界看不懂的时候,把支付宝和淘宝分开了;在阿里妈妈独立发展也很好的时候,又决定把阿里妈妈“塞回淘宝的子宫”;后来,淘宝又被一分为三。但幸运的是,却一直未偏离航向,是为什么?其战略方向又是怎么确立下来的?
战略决策委员会与管理执行委员会
据媒体报道,为保证整体战略的延续性、稳定性以及执行管理的快速反应和创新能力的平衡,阿里成立了战略决策委员会(董事长担任主席),和管理执行委员会(CEO担任主席)。
而2015年,《财经》援引阿里内部员工的观点透露,所谓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其实是一个“虚职”。事实上,在阿里,业务的决定权由管理执行委员会来决定。而未来阿里的管理执行委员会将以马云为首,旗下是张勇、彭蕾,再下面是行癫、俞永福等总裁,再往下是阿里几十个副总裁,副总裁之下是中层和员工,呈现金字塔结构。
为了活命,先搞条路出来
2017年年初,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湖畔大学上分享了自己战略决策的核心秘籍。张勇认为, 战略是打出来的,已经总结出来的战略基本跟你没关系。
“世界上聪明人很多,勤奋人也很多,既聪明又勤奋的人更多。那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肯定是世上本没有路,为了活命,先搞条路出来。”
举个例子,双11怎么来的?张勇称,双11是为了活命来的,为了活命想出来的,双11是2009年第一次,那个时候的状态,在艰苦的突围找出路的时候,东试试看、西试试看。
美国有一个黑色星期五的节日,那么我们也试试看,后面根本没有想到,就是为了活命的事情,让大家记住这是我们搞的,人家愿意到我们这儿来,而且分得清楚淘宝商城和淘宝,就那么一点小事情,跟后面的那些东西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张勇认为,战略很难被清晰地规划,在战略问题上,两点之间距离永远最长,你发现这个战略一进展,就要调整了,本来朝着这个方向走,本来以为要到终点了,但是做着做着,就发觉不对,就要调整,你是走这样一个路。这里面要靠信仰和坚持,同时,大的势要对。
此外,战略还应有灵动性。张勇用UC和钉钉的例子打趣说,“买回来一只鸡,结果孵出来一只鸭,这样的事在阿里常常发生。”他说,收购UCweb的时候,阿里并没有想到会搞出搜索跟信息流,更没有想到,因为对UCweb的收购,对高德的收购,使得阿里在无线互联网时代形成了一个基础服务矩阵。
张勇表示,自己更多会思考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情。所谓花无百日红,产品总有周期,只有整个布局是轮动的,才能避免整个公司的业务陷入集体性的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