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混圈子,她花光20万积蓄买爱马仕包:你没价值,混进再牛的圈子也没用

作者:石亚茹 分类:企服行业 时间:2020-07-28 09:54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运营部

 来源 | 粥左罗(ID:fangdushe520)作者:粥左罗主创团

最近,电视剧《三十而已》全网热播。

由江疏影、童瑶、毛晓彤饰演的三位三十岁的女性,分别代表着女人未婚未育、已婚已育、已婚未育的三种状态。

其中,由童瑶饰演的顾佳,备受观众好评。

为了把儿子送进国际幼儿园,她跪舔邻居王太太,又是给人送蛋糕,又是把鞋子让给对方,自己却光着脚出门;

为了链接更多的资源,帮丈夫的公司引进更多订单,她削尖了脑袋,想进入富太太圈。

终于,经过百般折腾,她如愿参加了一场“富婆聚会”。可没想到,在合影的时候,背着5万香奈尔包包的她,被富太太们集体嫌弃,合影照片中,唯独她一人,被无情地裁掉了。

为了彻底进入富太圈,顾佳砸出家中所有积蓄,只为买一个爱马仕的限量款包包,获得挤入上层社会的入场券。

当她背着价值一辆车的限量款包包出场时,富太们态度一改从前,围着她问这问那。

这一次,她终于走进了富太们的朋友圈,合影时再也没有被裁。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

电视剧里富太太们各种名牌包包的PK,投影到你我的真实生活中,其实就是不同圈层的刻画。

有时候,想融入一个更高的圈层,光靠一个敲门砖,远远行不通。

成年人的社交圈

真的很现实

要论今年夏天最火的综艺,那无疑是《乘风破浪的姐姐》。

节目开播以来,话题不断、热搜不断。

其中,以宁静、伊能静、万茜、张雨绮等为代表的知名女星,热度持续飙升。

而不温不火的“小透明”海陆,则没那么好运。

节目第一期时,所有人经过海陆身旁时,都把她当成空气,直接越过她,和她身边的人打招呼。

       

旁边的姐姐们聊得火热、一旁的海陆,脸上写满局促和尴尬。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位姐姐——张雨绮。

初次表演结束后,姐姐们按成绩排名,先后组团。

结果,张雨绮排名倒数,而她想进的女团人员已满。

这时,评委杜华直接喊话许飞:许飞,你要不要换一下?

许飞不为所动,最后还是由另一位姐姐朱婧汐出面,把位置让给了张雨绮。

同样是30+的两位姐姐,在同一个舞台中,待遇截然不同。

前者,姐姐们视而不见;后者,包括评委在内,全员宠爱。

为什么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说白了,你不红,谁会在乎你是谁?谁会搭理你?

真实的世界就是如此残酷,不论是明星还是个人,所有的社交,都存在一定的功利性。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帖子。

有一名网友,大学毕业后,参与了班级组织的高中同学聚会。

多年不见,再次见面,怎么着都会共忆往昔、回味青春吧?

可真相是,到了酒店之后,还没入席,所有的同学很自然地分成了两个圈子。

其中一个圈子,大多数是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领;而另一个圈子,要么是创业的小老板,要么是企业高管。

两个圈子之间,径渭分明——前者闲话家常,后者高谈阔论。

白领们想挤进高管、老板圈,走近一看,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往往都占据C位,身边围满了人,想挤也挤不进去。

这是当代同学聚会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人际交往中功利的现状。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不管你承不承认,人和人之间,确有圈层之分。

心理学上有一个吸引力法则:

人总是倾向于跟自己的同类待在一起;当一个灵魂人物出现,与之有相关共性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

越是优秀的人,越喜欢结交实力相当、价值对等的人。

圈层之间,讲究互利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个体崛起》,作者是著名的自媒体人spenser。

书中,spenser分享了自己与李笑来老师相识的渊缘。

早年间,spenser刚开始做公众号时,曾试着联系李笑来老师。

彼时,spenser只有一两万的粉丝量,而李笑来老师,早已坐拥百万粉丝,是知名投资人。

结果可想而知,spenser碰了一鼻子灰。

可当spenser拥有100万粉丝,他再次联系李笑来老师,想当面向李笑来老师讨教时。

这一次,李笑来老师说:来北京联系我。

后来,spenser到了北京,亲自登门拜访李笑来老师,双方同席而坐、侃侃而谈。

再后来,spenser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帮李笑来老师推广;而李笑来老师,则向身边的朋友大力推荐spenser:这小伙子写了本畅销书,挺厉害的。

从最初的爱搭不理,到后来的大力推荐,为什么李笑来老师对spenser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spenser的价值变了。

正如心理学上的跷跷板定律: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人踩着跷跷板一样,和谐相处就要保持双方的平衡和对等;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那么就会像跷跷板一样失衡。

当spenser只有一两万粉丝时,他的价值不足以与李笑来老师的价值保持平衡,利益的天平已然倾斜。

可当他粉丝量增加、影响力逐渐变大时,他的价值便逐渐向李笑来老师靠拢。

这就是成年人社交的扎心真相:凡是社交,皆有门槛。

要想踏入别人的世界,链接更多的资源和人脉,必须要有一块与之价值对等的“敲门砖”。

就像spenser自己说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或疏远,说到底就是看彼此的时间价值对不对等。

前段时间,在网上刷到一个话题:穷人无社交。

刚看到这个话题时,我不服气: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歧视,穷人也可以社交!

可是冷静下来,缓了一会儿,我才意识到:所谓富与穷,不仅仅意味着财富的多寡,而是人脉、资源等价值。

“富人”拥有大量的人脉、资源,他们可以通过社交获取更大的价值;而“穷人”缺乏可以互换的价值,在社交上,自然处于不利地位。

须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有了可以交换的价值,才能拥有相应的人脉和交往,互惠互利。

你自身的价值

决定了你在圈子里的社交价值

刷抖音时,无意中刷到一个视频。

有一位网友,大学期间开始运营兼职社团,专为学生创造兼职机会。

为了帮社团拉到更多业务、接更多的兼职,他每周请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吃饭。

可结果,无论他设多少饭局,这些人对他总是爱搭不理,没有业务往来的时候,打电话他们都不接。

那时,他经常抱怨别人不够厚道:喝酒吃肉时称兄道弟,谈起生意时一推再推。

后来毕业后,他自己创业开了一家自媒体公司,有了几十万的用户。之前那些笑着打哈哈,说“下回有订单一定找你”的人,陆续找上了他。

有的人,找他帮忙推广;有的人,希望借助他的影响力一起合作,做更大的业务。

从前求人爱理不理,一朝壮大全民迎合。

现实吗?

确实很现实。

因为社交的本质,其实就是价值互换、资源互换。

表面上来看,你们或许和和气气、称兄道弟,可是如果没有可以互换的价值,所谓人脉也不过是一个摆设,关键时刻并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前两年,我注册了一个自己的公众号,想设计一个特色化的logo,于是求做设计的老同学帮忙。

原以为大家都是同窗旧友,一个logo对他来说,不过举手之劳。

没想到,他拒绝得很干脆:我很忙,没时间。

一年之后,他创业开了一家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网站设计、小程序设计等。

而我,因为工作性质,或多或少接触了一些地产开发商。

疫情期间,一家头部房企要做微信小程序,策划负责人寻找合作方,他问我有没有合适的开发团队可以介绍。

思来想去,我把那位拒绝过我的同学,推荐给了策划负责人。

后来,那位同学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变化,又是请我吃饭、又是给我发红包。

那个时候,我就明白了:你自身的价值,决定了你在圈子里的社交价值。

不要觉得这很功利,这就是现实,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谁都更愿意与有价值的人交往。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社交”上

你没价值,混进再牛的圈子也没用

有一档职场节目,叫《非你莫属》。

有一期节目中,现场有一位24岁的求职者,他声称自己具有天生的交际能力,认识很多牛人大佬,如董明珠、俞敏洪。

一个年仅24岁的小伙子,怎么会认识董明珠这样的大佬呢?

 

现场的老板与主持人非常好奇。

随后,年轻人表示:

董明珠女士,是我在中国上市企业协会上认识的,那次协会来了很多很多国内上市的企业家。

听到这,现场老板与主持人中午明白了:你这是蹭会。

年轻人试图争辩:

这不叫蹭会;我是和我朋友一起去的。

他声称自己在交流会上,与董明珠面对面沟通,并拿到了对方的联系方式。

求职者据理力争,企业老板与主持人半信半疑,一场拉锯战就此打响。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与能力,求职者拿出手机,当场拨打董明珠的电话。

可惜,电话那头、无人接听,最终,小伙子只得挂断。

后来,他又试着联系俞敏洪,依旧无人接听。

尴尬、打脸。

小伙子垂着头默不作声,现场一位老板却一语道破了真相:

董总也好、俞敏洪也好,你有他们的电话,其实他们根本没存你的电话。

你认识多少人不重要,多少人认识你才重要。

但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一味地以“认识多少牛人”为资本,过分吹嘘、傲骄。

俞敏洪老师,就曾在他自己的公众号上分享过一个故事。

俞敏洪参加商业聚会时,经常碰到一位年轻人:

我至少在5个不同的场合见过那名年轻人。

有意思的是,那名年轻人每次都要找他合影。

你为什么每次都要找我合影?俞敏洪老师不解,于是便问他。

这名年轻人也很直接:

因为我想混更有用的社会关系。

醒醒吧。

有用的社会关系,从来就不是你参加过多少聚会、认识多少牛人;牛逼的人脉,也不是你有谁的电话,和谁一起合过影。

你想想,商业聚会,凡是有点名气的企业家,每天围着他们的人不计其数。

而你,不过是在公开场合与之打了一个照面,凭什么妄想挤进大佬的世界?

社交媒体经济学里有一个词,叫:社交货币。

什么意思呢?

社交货币,就是支持社交活动的媒介,能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话题和谈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小时候很多人都吃过干脆面,但真正讨论干脆面的人很少。

可是如果,每袋干脆面中,都有一张卡牌,大家吃完干脆面,就会围在一起讨论:你今天抽到什么牌啦?

这里的卡牌,就是一种社交货币。

人与人之间,所有的社交,都有一个隐形的社交货币。

对于商界大佬来说,他们谈论的是股市、市场、用户、流量。

朝九晚五的白领,他们谈论的是加班、领导、周末、奖金。

普通人要想打破壁垒,进入更高级别的圈层,那就是必须得与牛人保持同一水平,拥有能在那个圈层流通的“社交货币”。

不要天真地以为,只要混入了某个圈子,拿到了大佬的联系方式,就能获得真正的人脉;更不要妄想,凭一张名片、一张合影,就能突破圈层壁垒,获取更多的资源。

人脉,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结果。

它是基于眼界、格局、资源、价值均衡的基础上,彼此欣赏所产生的社交行为。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你若盛开,芬芳自来。

真正智慧的人,从来不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无意义的社交上。

他们更愿意专注地投资自己,修炼自己的内功,从而吸引更优秀的人,赢得更有用的社交。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社交”上,不如努力提升自己,创造个人价值。

就像查理·芒格说的: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让自己配得上它。

*本文来源:公众号@粥左罗。

——END——
(好文章重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