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为什么走着走着“没声了”

作者:石亚茹 分类:房产行业 时间:2020-09-21 14:51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运营部

文 / 丹枫

距离山西太原欲引进2400余名高层次人才的公告发布已经两月有余了,除了6月29日当天上了热搜以外,很快失去反响,仿佛连喷子都撤离了这块阵地。虽然太原市政府承诺,太原连续3年每年拿出10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和1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用于人才事业。

这与2018年如出一辙。

作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一年,2018年上半年,一线城市被楼市限购政策摁死地上,动弹不得;二线城市借着抢人大战的政策之便曲线卖房,花样迭出;三四线城市因棚改政策的落地执行开始登台表演。一时之间,不管是新政推出还是因踩线被约谈,总之,西安、郑州、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总是隔三岔五的就要上一次热搜,活跃于人们的视线之中。

可唯独太原,虽然同样加入了抢人大战,发布了人才引进政策,同样因房价的持续上涨被高层约谈,要求调控,但是却鲜少引起大家的关注。一副它参与了,但是结果怎样于我无关的佛系之感。

曾经的辉煌

太原曾经很辉煌。

1400年前的李渊,正是从这里起兵,攻略长安,拉开了大唐的序幕。

太原地处盆地,东邻太行山,西望吕梁山,穿境而过的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连绵不断滋润着这片自春秋起就纳入中原的“襟四塞之要冲”。

历史上,除了李唐,汉文帝刘恒、北齐文宣帝高洋及北汉刘崇等都出自太原,而历史上的赵国、北齐、唐朝、北汉等朝代也在此地孕育,太原也因此获名“九朝古都”,同时也因皇帝频出,被唐太宗誉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有“龙兴之地”之名。

从地图上来看,太原地处河东,夹于太行、吕梁两山,完美辖制狭长的南北咽喉,北御蒙古高原,南临中原,东出可胁华北平原,这使得太原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仅次于幽州。

作为军事上公认的易守难攻之地形,使得太原一直免于战乱之扰,稳定的环境造就了晋人为商的传统,晋商在巅峰时期的代表——票号,使山西成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业华尔街,让晋商“富可敌国”;代表晋商文化的乔家大院,现在仍闻名全国。在明清时期,山西商人主要经营金融、茶叶和丝绸等行业。作为山西的省会,太原也是著名的北方商业大都市。在建国初期,山西是工业强省,而太原也有着领先国内的工业基础。

从区域概念来说,山西所属的中原城市群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在空间地理上承东起西,连接南北。近几年,由于外部经济发展变化,中部六省之间经济发展也相当不平衡。

2004年始,中部崛起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06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中部城市原有的落后产能结构面临更新和淘汰。

尤其是山西作为中部重要的资源型省份,转型瓶颈显现,2015始,经济增速急剧下降。2018年六个省会城市中,太原的经济总量排在最末尾。

在强省会经济时代格局下,太原的发展尤其迫切。

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山西拥有全国大约三分之一的煤矿储量,在大力发展工业的新中国初期,这些“黑金”换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财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鼓励这个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基地大力发展煤炭产业,村村有矿,数量破万家不是夸大其词,曾经游走于全国各地的晋商们转行回归,开山凿洞,这天赐的财富使得尘霾笼罩太原上空数十年。

根据太原统计年鉴,太原煤炭投资由2002年的4.7亿元一路上涨到2008年的49.3亿元;第二产业占比从2002年的41.7%上涨到2007年的49.7%;从2002年到2007年,太原的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坐拥“表里山河”的特殊地形,太原的“天赋异禀”使其在历史上一度辉煌异常。

可是,这些辉煌,终究成为过去。

在当下强省会时代,省会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举足轻重。

2017年,全国26个省会GDP排名中,太原居第20位,同处中部的省会城市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均位列前十,近邻西安,排名第八。

看着动辄仅为别人一半的GDP总量,多少有些挂不住。

再看今年第一季度的GDP排行榜,陕西省榆林市,以地级市的身份,力压身为省会城市的太原一头。

也正是因为昨天的辉煌,对比今天的太原,才让人们发出了“太原落寞”的感慨。

太原的尴尬

按理说,一直坐享地利之便的太原,拥有大量煤矿资源,工业基础良好,经济底子深厚,为何在与中部五省省会经济对比中落入下风?

造成这样“尴尬”局面的首要原因便是太原被“煤”绑架几十年。

建国之初,因计划经济的缘故,能源产业均为国营,所以太原虽然不断囤积财富但多数还是在政府手中。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的急剧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能源缺口,而国家在80年代末的鼓励政策,使得山西承包煤矿的个体“煤老板”应运而生。

享受市场红利的“煤老板”在那个时代并没有“壕”过其他老板,直到2005年,政府正式宣布不再对电煤价格调控,“煤老板”才因政策之便,身价随着煤价一路水涨船高,

太原煤炭资源开发,煤价持续上涨了6年,太原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

但靠单一资源支撑的“煤都”太原,终究是成也“煤”,败也“煤”。

2008年山西襄汾县发生造成200多人死亡的重大溃坝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9619.2万元。

随即,黑煤窑丛生、煤炭工人被压榨、煤窑安全缺失等问题深度曝光,管控措施开始实施。

2009年开始,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淘汰,主要煤炭的开采权集中到七大国有煤炭企业手上,民营煤矿十不存一,大量民间投资被套,加之当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是太原,整个山西的经济跌入谷底。

但即使严管,煤炭红利的余温还在,太原的GDP依旧在2013年保持与中部城市的合肥相当。

6年后的2019年,太原的GDP为4028.5亿元,虽然增长了6.6%,但总量不及合肥GDP总量的一半。(合肥2019年GDP9409.4亿元)

与其他中原省会城市相比,太原的转型已经十分乏力。

前期吸收了大量煤炭资金的太原,为何会无法转型?这就要谈到太原的第二个“尴尬”——煤炭经济的红利时期,吸入的大量资金并未投入城市发展之中。

我们可以从地产行业的几个传闻中看到太原资金的流向。

一位地产从业者的曾这样回忆太原的“煤老板”:

“2005年,在我还刚刚进地产行业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上海的高端楼盘特意远赴山西太原做推介。

一个是淮海路新天地附近的的华府天地,另一个是浦东陆家嘴周边的别墅项目,他们都是去找煤老板的。

据说,当场成功售出一套1800万元的房源。

后来,陆续看到一些山西购房团来上海买房,购房者的门槛都是身价千万以上的煤老板。他们随身带着一定量的现金,看到中意的房子,当场全款买下,仿佛这世上没有贷款这件事。”

同样,在北京的房地产圈中,山西人和温州人最受关注。温州以抱团炒房闻名全国,而山西的“煤老板”则以出手阔绰闻名圈内。坊间传闻,2005年时,地产大亨潘石屹曾问一个一口气扫了SOHO中国12套房的山西老板为何买这么多房,对方一句“先放着”,“壕”气惊人。

我们不难看出,太原大量的财富集聚于“煤老板”手中,市场的红利期催生了大量有钱的“个体”。但是整个城市的发展却并未受到“煤老板”手中资本的青睐。

作为一个以能源产业为主的城市,资金的大量外流带来了太原在煤炭产业崩塌后的第三个“尴尬”——单一的经济模式无法支撑太原的发展。

当太原还沉溺与九十年代的能源红利带来的享受时,沿海地区已开始工厂改制变迁及产业转型发展。如今区域协同和一体化快速推进发展都为区域提供了足够的活力。

太原相比于其他城市,一体化缺失或力度不够,在新区域竞争中存在感偏弱。虽然国家重视中部城市崛起,也有政策支持,但就目前太原的步伐与差距,要取得可观的成绩还需下硬功夫。

那么,因“煤”而发家的太原如何避免被时代抛离?

尝试与隐忧

2017年3月26日,在太原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原太原市市长耿彦波参加迎泽区全团会议时称:

“我们有着辉煌和光辉的历史,今天我们没有把太原的文化做到一个高度,我觉得作为太原的市长,不够格,非常惭愧……太原作为省会城市,没有一个像样的步行街,气质没有树起来,我们的文化旅游逐步被边缘化,在太原唯一能看到的只有晋祠一个景点。我作为太原政府的市长,非常惭愧。”

被人称为“造城市长”的耿彦波,曾以大拆大建改造大同市而闻名全国,通过大拆大建将大同这座“煤运之城”打造成“文旅之城”的原太原市市长在两度表达“非常惭愧”后努力的寻找龙城太原在煤炭产业衰落以后的出路。

2013年2月8日,耿彦波在太原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后成为了太原市代理市长。同年4月13日,正式被选为太原市市长。

当年,总长49.28公里的太原市中环路全线通车,这条太原乃至山西省的第一条城市快速环路宣布太原正式步入立体交通时代。

次年,田园实施建设路、长风街、南山河路快速化改造建设,完成全长21公里阳兴大道快速路建设。

2015年,太原改造背街小巷,全线招标、开工地铁2号线。

2016年,耿彦波在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完善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路网体系,提高道路通达性和出行便利性。同时高标准推进地铁2号线建设,积极做好1号、3号线前期工作;坚持地上地下一体规划,同步完成解放路快速化改造。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加快建设海绵城市等。

从2013到2018年,我们可以在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太原五年间新建、改扩建主辅道路共计858条,年均改扩建143条道路。

在缩短市县时空距离,打造立体城市交通的同时,太原同步推进着城中村的改造工作,五年间至少拆迁84个村,仅2015年一年,便完成了47个村的整村拆除,其中46个村启动安置房建设。

大拆大建间,太原的房地产行业一度支撑了太原在煤炭行业下滑之后的城市经济发展。

在度过2016年的增速为负后,太原的房地产行业很快触底反弹,于2017年实现了房价破万,甚至在2018年5月9日,太原市因房价过高被住建部约谈。

很明显,这条依靠房地产行业带动城市发展的道路,对于太原过于崎岖。

那么旅游行业如何?

虽然不比武汉可以通过长江连接上下游,郑州密布的铁路线使其成为了全国性的铁路枢纽地带,可太原用实际证明,哪怕现在已经建成了交织纵横的高速公路网,多达30条的出省高速依旧无法撬动太原的发展之门。

这是为何?是因为旅游资源不丰富吗?

比起杭州西湖、西安兵马俑、武汉兵马俑、武汉黄鹤楼等广为人知的旅游胜地,太原不遑多让。

因皇帝辈出,太原在历史上有个高贵的称号——“龙城”,作为九朝首都,这座兵家必争之地,留存了诸多经历了岁月雕琢的古建筑。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在一处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被誉为“晋阳奇观”的双塔寺,亦是太原的一个标志。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代表着晋商时期巅峰实力的大院文化散落周边。

可以说,太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可挖掘的点数不胜数。

可就是这样一个拥有着良好的旅游基础的城市,却在旅游业这一块遭遇了滑铁卢。

从知乎的回答中,我们发现,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城市,却因人文基础和行业配套的不足备受诟病。

太原在尝试发展新兴产业,可是作为一个历史名城,工业能源之都的太原,甚至连一座985高校都没有。

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限制着城市的转型。吸纳人才是当务之急。但与其他城市相比,太原设定补贴门槛还颇高。

话说2018年,各地借“抢人大战”发展地产经济,太原也参与其中。其他大多数城市都采取无门槛大学生购房补贴。太原却高筑门槛,要求必须是世界一流名校和“双一流”高校才能得到补贴。

作为一座没有985高校的省会城市,却有着极高的人才落地政策,怪不得每一次太原的人才吸纳政策都会被“喷”上热搜。

再回头看2020年6月29日发布的太原欲招纳2400名硕博人才,为企业事业单位基层岗位招纳如此高素质人才的举动就不显得那么的魔幻了。以至于当日的招才公告微博下,门槛太高是人们的吐槽重点之一。

但重视高素质人才引进的举动,以及推出的三年人才奖励规划也说明太原实施推进人才兴市战略的决心。其人才引进聚焦基层一线;聚焦转型综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合成加工、信息技术产业三大主攻方向,精准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要求,为相关企业引进高端紧缺人才;聚焦重点民生领域,重点为教育、卫生系统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

再看近两年招商引资方向,主要招商为中车太原大养机械和城轨车辆造修、智奇轮轴智能工厂、威马新能源汽车、宝能新能源汽车、中煤科工智能制造基地、中电科电子信息产业园、阿凡达机器人、长城计算机基地、百信电子信息产业园。基本都是国企、央企,配套产业链还有待加强引进。

仅看汽车行业,想要依靠整车制造企业,在不配套相关的配件供应和机械设计等产业落地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就不用考虑了,缺乏长期发展动力,产业链引进不完整,粗放投资的问题在太原比亚迪工厂停产后暴露无遗。

总体看,太原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兴建土木,转型文旅,发展新兴产业的尝试不断进行,而人文环境、基础建设薄弱,规划滞后、人才短缺的历史欠账使得转型之路隐忧却频现。

好在,太原已经意识到自己发展不起来的问题节点所在。今年1月,山西省政府在2020年公布了《山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优化审批、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和法治保障等五方面,对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范。且将2020年定调为改善营商环境年,着手改观内部环境。

随着北上广深人才溢出,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开始进入发力期。能否抓住回流内陆的人才红利期,跟随城市集群发展的时代大潮,补足自身不足,成为了太原未来发展的重心所在。

期望这座在历史跌宕中浮沉几千年的古城,能再续辉煌,驰骋中原。

来源:城端City 

声明:本文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