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一切的自卑和懦弱都是源于父母对你的影响

作者:石亚茹 分类:教育产业 时间:2020-10-21 10:12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认为严格的教养会让子女的素质更高。

但是基于西方观点的现代心理学认为,早在个体生长至五岁左右时,其人格就已经基本确定,后期的发展只是一种修正和补充。

在个体的幼年时期,其所经历的各种事情都犹如是大山一样,对其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无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还是埃里克森,亦或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都将个体在童年时期的经历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阿德勒甚至认为,童年的一些悲惨经历,是要穷尽一生来修复心理阴影的。

性格形成

所谓“性格”,是基于不同个体的经历及阅历而形成的,所以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其性格也不尽相同。

尽管每个人在其生活当中面对不同的事情都会做出基于当时心境、情绪的选择。但是大致来说,这些选择都是根据他们本身的性格来做出的,所以无论心情有多么差,都会做出起码不会差距太大的选择。

所以阿德勒认为,人会变化是因为其会遇到不同的具体情况,并且会根据这种具体情况产生基于当时的一种想法。

但是最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看待所有事情的方式与视角,都是相对固定的,因为我们的内心是相同的。

所以即使是对同一件事情,两个朝夕相处的双胞胎兄弟也会有各自的办法,并且他们会说出自己觉得很有道理的根据。

为何会有问题儿童?

文豪托尔斯泰曾说:当幸福降临时,几乎所有家庭都有相同的感受。但是当生活变得艰难,不同家庭却又各不相同。

那些问题儿童也是如此,他们之所以变得与其他的“相同”的儿童大相径庭,就是因为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

自卑

自卑相信是每个人都能够切身体验的一种感觉。因为在长久的生活当中,人们都会在某些情境当中感到自卑。所以这种情绪其实并不是特别值得担忧。

因为我们总是在追求积极的方面,希望自己做的更好、有更加优越的生活,不甘人后,所以眼光是放在很高远的地方的。

而当我们总是追求高远的时候,就难免会看到一些远远优于我们的人和事。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对自己当下暂时不太能够与之匹敌的实力产生一定的质疑,这就会让人内心出现自卑的心理。

但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当中,其在孩提时代会经历许多不公正:邻家孩子的玩具比自己的漂亮;自己的兄弟姐妹受到了比自己更好的待遇;同学们都会拥有某样东西,自己却迟迟不能拥有。诸如此类的事情会始终困扰着他们。

这种事情的存在既会作为一种刺激,让他们感到不如意,也会作为一种动力,激励年幼的他们去朝着目标努力。

而父母的期待其实是一种十分显著的目标。

所以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之下,有的孩子会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去满足父母的心愿。

但是假如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超出了其实际的能力范围,那么其实这种期待就会变成一种负担,让子女觉得苦不堪言。

长此以往,子女可能会经历许多挫折与失败,最终形成一种“我不如别的孩子”的想法,变得消沉,郁闷。

没有安全感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除了供他们读书、负责满足他们的温饱,其实还有在心理和情感上的照顾。这种陪伴与教导恰恰是最难的,因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去走进子女的内心。

当作为子女的孩子们得不到父母在情感上的重视,那么即便他每天都是锦衣玉食,那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显得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的。

每个孩子都有向上成长的生命本能 作为家长,无论子女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他们经受了多么大的委屈,都要尽力的去修复他们内心的伤痛,注意他们心理上的状态。

也许这对于你而言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但是在孩子看来,你的重视几乎会是他的全世界。

来源:第一心理

作者:神奇小小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

参考资料:Field T, Vega-Lahr N, Scafidi F, Goldstein S. Effects of maternal unavailability o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86; 9:473–478.10.1016/0163-6383(86)90019-6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