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告诉你,贫穷被遗传,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这三个原因

作者:石亚茹 分类:教育产业 时间:2020-11-10 10:24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古人云“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因为古人觉得人生是有循环的。

如今看来,已经打破了三代的道理,取而代之的是“寒门再难出贵子”。

穷人的下一代也很难变成富人,一部高分纪录片《父亲》,用47分钟深刻地揭露了中国贫困地区的诸多教育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错误教育方式下面成长的孩子,也很难突破贫困的关卡迈向光明之路。

错误认知:唯有上学可取

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相信很多人深有体会。在父母老师眼中,学生没有一个好的成绩,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学生。

应试教育下,分数高于一切,这种文化环境也让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格外注重。

对于他们来说,孩子只有上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他们也会错误的认为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纪录片里的父亲韩培印就是这样的父母,格外的注重儿子韩胜利的学习,在儿子的生活费支出里面,他也是尽量做到精打细算,因为贫穷,也因为觉得学习用不了过多开销。所以他的儿子的生活费几乎只够解决温饱。

这种开销也让他的孩子只能专注于学习,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自己其他技能的提升。这种错误的认知其实已经限制了孩子其他的发展空间,所以很难走出贫穷。

诉苦式教育:让孩子背负压力内疚

在《父亲》这部纪录片里面,韩培印也经常向儿子诉苦,告诉儿子自己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教育付出了很多,韩培印也确实是砸锅卖铁让儿子成为一个大学生。

他们只在乎了自己语言诉说的快感,这种诉苦式教育也会让自己的孩子产生负罪心理

长此以往,他们的诉苦行为不但不会成为激励孩子学习的动力,反而会变成孩子满足合理需求的枷锁,甚至可能会无心学习,想要放弃学习,为家里分担一些责任。

这种畸形的家庭教育观,会阻碍一个孩子对于自己发展需求的表达。压力下面是不断地妥协和自我牺牲。

哭穷式教育:让孩子得不到健全发展

哭穷式教育是很多贫困地区父母的通病。这种教育方式常见的表现形式是,不断告诉自己的子女,我们这个贫困的家供你上学已经花了很多钱,你要节约用钱好好学习。

父母的本意是没错的,让孩子勤俭节约,好好学习。可是这种长久的哭穷教育就是一种心理施压,首先,会让自己的子女接受自己就是穷人这个设定,放弃去挣扎去改变现状。因为这种设定已经深入骨髓。

其次,在长期哭穷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会比一般人更加敏感和自卑。

对自己家庭的自卑,让他很难抬起头来正视自己和别人,这对于孩子健康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最后,跳不出贫穷的循环是因为,你的哭穷式教育,在变相地告诉孩子,有了钱什么都能解决,让他们形成钱就是安全感的歪曲认知。

他们不敢冒险,不敢投资,不敢创业,因为可能会让他们辛苦攒的钱付之东流。所以,穷人的下一代也很容易形成穷人思维。

本质原因在于,贫穷限制了认知和思维。

最值得反思的是,贫穷对于一个人思维和认知提升具有巨大的破坏性。这就是为什么穷人的下一代还是贫穷,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在学校里接触到的教育也仅仅是个最普通的教育。

这两个维度的互相作用下,穷人的孩子很难具备富人思维。他们所接触到的环境也给不了他们更多更广的发展机会。个体创造价值的方式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方式是认知和思维方式。

就像生活在贫穷地区的韩培印和韩胜利——他们没有察觉到世界的巨大变化,没有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和所受到的教育将他们与外界的变化远远地隔开。

他们很难对世界和社会的变革做出合理的应对方式,在城镇化浪潮里面后知后觉。

努力当然可以改变现状,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是马云和刘强东,回到现代我们也可以看看众多高考状元中有几个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

所以“寒门再难出贵子”,贫困地区的贫困父母的教育很难让自己的下一代走出贫困。

来源:第一心理

作者 | 神奇小小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