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长文,解读中国旅游景区乱象根源及出路

作者:石亚茹 分类:旅游产业 时间:2020-12-05 16:35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从小在课本上听过这样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这句话至少不适用于中国的旅游业。从工程师的岗位上辞职后,我带着相机在世界各地旅拍,直到今年受疫情影响,专注于国内的风景。给我的感觉就是,无论是经济上比中国更加富有的新西兰、澳洲、德国,还是收入不如中国的缅甸、柬埔寨和泰国,其旅游景区都没有出现过如此多的乱象。

本文并不是打算发泄不满亦或是煽动网络情绪,这对改变现状并没有任何帮助;而是从一个摄影师的角度,结合自己国内外的旅行经历和对旅游从业现状的了解,理性的解读四个问题:

第一,中国旅游景区有哪些乱象?

第二,乱象背后是否真的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收益?

第三,乱象背后的深层根源;

第四,可供借鉴的思路。

混乱的中国旅游景区

今年我在国内大约旅拍了19个省份,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路上。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无比惊叹,也正是如此,当地的运营不善乃至破坏环境,才会更让人心痛。我对比其他国家,总结了五条常见的乱象。

  • 门票虚高,冠绝全球

很多人说中国房价高,那其实是相对于国内居民收入而言的,其实北上广的房价兑换下汇率之后来看,未必就比东京、悉尼这些发达国家城市更贵。而国内景区门票则不同,就是绝对意义上的高,甚至可以说冠绝全球。

我挑选两个代表性的吧:

人文类的景区,例如浙江乌镇,票价190元

自然类的景区,稻城亚丁的门票+强制的景区车合计266元

此类景区目前是国内接纳游客的主力军,不便宜的票价背后,还有着普遍存在的套路:乌镇景区充斥着翻新重建的商业化餐厅、民宿和纪念品店铺,稻城则是被一部电影带火,里面还有继续收钱的摆渡车和马帮。

而国外那些真正原汁原味的历史遗迹和更富盛名的自然国家公园,门票到底怎么样呢?我做了个汇总。

日本—大部分景区免费,少量景区象征性收费

众所周知,日本国保留了大量仿唐风格建筑,从幕府时期遗存至今。其风古貌,和国内那些跟风兴建的古镇、以及建国后重建的雷峰塔和黄鹤楼,不可同日而语。

免费景区:京都伏见稻荷大社,京都八坂神社,京都岚山,京都花见小路,东京皇居御苑,东京浅草寺,东京明治神宫

收费景区:京都金阁寺,约人民币25元;京都清水寺,约人民币25元。

韩国—大部分景区免费,少量景区象征性收费

韩国的古式民房,至今生活着当地居民,过着自己的日子。

免费景区:首尔北村韩屋,光化门

收费景区:景福宫,约人民币17元

泰国—只有大皇宫稍贵,其他只是象征性收费

如果说日韩作为亚洲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衣食足而知荣辱,那么接下来看一看东南亚的“穷邻居”吧。泰国很多游客首次出境旅游的地方,我的不少朋友在玩过之后,就纷纷表示再也不会去国内的景区来当冤大头了。

大皇宫,约人民币107元;曼谷郑王庙,约人民币10元;清迈柴迪龙寺,约人民币8元;清迈双龙寺,约人民币6元。

马来西亚—只有双子塔收钱,大部分景区免费

泰国的隔壁就是马来西亚,后者以马来人主导,国教是伊斯兰教。虽然宗教信仰不同,但是两国在景区票价的问题上都是一样的厚道。

免费景区:吉隆坡国家清真寺,吉隆坡独立广场,其他的各路神庙、清真寺、博物馆,马六甲海上清真寺

收费景区:双子塔,约人民币130元

下面将目光转向欧洲,作为在近现代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土地,其中很多地标名胜早就享誉海内外,而如今发达国家,用于景区维护的人力成本又远高于国内。他们的门票价格如何呢?

德国—很多景区免费,部分象征性收费

这里既有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也有庄重的政府建筑和皇家宫殿。德国是非常支持通过旅游业来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所以很多景区直接免费,剩下的也只是象征性收费。

免费景区:慕尼黑凯旋门,柏林国会大厦,柏林犹太人被害纪念碑,勃兰登堡门,法兰克福罗马广场,科隆大教堂

收费景区:慕尼黑新市政厅,约人民币32元;慕尼黑老彼得教堂,约人民币24元;柏林大教堂,约人民币56元;海德堡城堡,约人民币56元。

意大利—大部分景区免费,少量象征性收费

现在他是又呆又萌的意大利,从前他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再往前就是光荣的罗马帝国。延续千年的遗迹都呈现在这块狭长的领土上,让人应接不暇。

免费景区:罗马万神殿,罗马许愿池,威尼斯叹息桥、圣马可广场、彩色岛,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广场

收费景区:罗马斗兽场,约人民币129元;比萨斜塔,约人民币145元。

欧洲以城市文明见长,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是因为海景和雪山,而成为世界各国游客的旅行胜地。我辞职之后,在澳洲和新西兰陆续玩了两年多,对这块地方非常有感情,自然风光的壮丽深深吸引着我。

然而,这么好的风光,当地居民不仅没有想过收门票,政府还倒贴钱去进行日常维护和营地建设。

新西兰—国家公园基本完全免费

相比于稻城亚丁只是国内一部文艺电影的取景地,就开始建设景区捞钱,新西兰是《最后的武士》、《指环王》、《碟中谍》等多部大片的拍摄点,国家公园都不收门票,沿途还有专业的步道、营地,DOC官网提供详细的户外指南和最新的天气信息预告。此外,ACC保险让游客意外受伤时候,急救花费由政府承担。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基本完全免费

我在澳洲长期自驾前往大洋路、尖峰石镇等户外景观拍照,全年没有花过一分钱买门票。

综合上文所列举的不同大洲、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现状,可以明显看到,国内的票价是明显虚高,而旅游体验却远远不如那些举世闻名的地标和保存完好的古迹。

  • 黑帮插足,拦路添堵

如果说正规景区门票的价格虽然虚高,但好歹还是有法可依、经过政府部门审核批准,那么有些偏远地方的旅游点,则更加是法律的灰色地带。一旦当地人发现身边的景色能够成为自己的摇钱树,就立即会有势力介入,组织闲散人员拦路,以“清洁费”、“过路费”、“组织费”等名义向游客收钱。

今年我先后在旅途中遭遇过两次这样的“拦路虎”。一次是在青海的俄博梁景区,和朋友前往拍摄流星雨,结果于必经之路上,有统一着装的壮汉用越野车拦路,并且故意遮挡车牌;我联系到了辖区的冷湖镇派出所和镇政府,他们派出警车开路才得以解决。

另一次则是在乌兰布统景区,原本拍摄日落的山丘土路上,有村民拦住车子,要每人50元的“组织费用”,否则就会被要求返回。同行影友中有检察院出身的,询问是否可以提供发票或者收费凭据,很快就分分钟理解了啥叫“秀才遇到兵”。

  • 罔顾生态,买椟还珠

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旅行者,大多数合法或者不那么合法的收费,我一般本着出门在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花点钱买平安。然而,国内的景区从业者却用实际行动教会了我,就花过钱也别想好好欣赏风景。

独特的地貌和原生态的自然,是造物主给人类的宝藏,很多景观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保护好了,可以细水长流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成为当地的聚宝盆;然而这在当地人眼里却抵不过一个烧烤摊的价值。

今年在青海艾肯泉,我就被这样的操作惊呆了。放眼世界都堪称惊艳的“恶魔之眼”地貌,景区为了多赚点钱,在这里搭起了棚子去烤羊肉,伴随而来的是熏人的烧烤油烟和满地的餐饮垃圾。我大概问了下摊主每天的利润,老实说,内陆稍大一些的城市里,随便一个路边烧烤店都能把这家的收入按在地上摩擦。

不想着如何用自己独家的地貌去做精品旅游、提升劳动附加值,跑去跟满大街都是的烧烤摊抢生意,大概就是现代版的“买椟还珠”吧。而这并不是孤例,在四川曲莫贡绝佳的贡嘎神山观景台,当地人的脑洞大开,摆上了射箭的靶子来赚钱;在青海的水上雅丹,景区内开了个蹦迪的KTV,半夜制造光污染,让原本的观星胜地弄得彷如夜总会。

他们赚到的,是内地城市普通商家都能实现的利润;而他们失去的,是全世界都在羡慕的自然景观。

  • 盲目跟风,千篇一律

中国旅游业有个特点:一旦发现某个套路有利可图之后,全国各地都会开始跟风热潮。几个典型的代表,就是最近几年兴起的各路“古镇”、“天空之镜”和“玻璃栈道”。

我在一个江南小城长大,距离家乡不远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西递宏村。大约90年末,跟着家人去游玩,觉得那里还算安逸,有着独特的徽式建筑,能在解说员的讲解下了解古镇的历史。

时间推到2010年以后,风气就变了。全国各地都打出了古镇旅游的名头,从浙江的水乡古镇到川西的少数民族。我去过其中的不少,最大的体验就是同质化严重:看起来都像是找的同一家施工单位来搭建而成,所谓的古街之上全是新开的店铺来做生意。谈不上美味的食品和并不舒适的住宿,一旦放在这里,再配上几个文艺的标签,就可以卖上高价。

如果说“古镇热”好歹或多或少有些的渊源,那么“天空之镜”和“玻璃栈道”就纯粹是中国特色的跟风操作了。

可能玩摄影的朋友会有一些印象,在多年以前,提到天空之镜一般是特指南美洲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湖;后续西部省份陆续有一些盐湖被发掘出来,用“中国的天空之镜”打造旅游主题,至此事情还没有发展得太离谱。

图片来源:图虫图片库

等到了最近一两年,以“天空之镜”为名景点开始井喷式爆发,随之而来就是网上潮水般的吐槽。似乎找施工队搭个草台班子,安装几块玻璃,然后随手P个图、乃至直接去别的景区白嫖一个照片,就可以包装成网红景区,忽悠邻近的游客来买门票。湖南的那个景点是自己做得太拉仇恨才导致的翻车,更多的天空之镜就是让来访者吃个哑巴亏。

玻璃栈道这块做得更加过分。其实这最早是在07年,美国克罗多拉大峡谷的创意,之后不幸地被国内旅游业盯上了。最高峰的时候,不完全统计,全国有雷同的景点大约2300多个,最后因为安全事故频发,政府部门坐不住了,北京和广西等地开始出台限制措施,河北直接全面叫停。

  • 缺乏服务,忽视细节

老实说作为摄影爱好者,我的感觉是很多景区又想多赚门票钱,又不在乎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最后弄得怨声载道。比如新疆的独山子大峡谷,故意将售票处设在距离观景台很远的地方,如此小把戏大家看在眼里,只不过没把几十块钱门票太当回事。但是景区规定的开门时间远远晚于日出时间,这就彻底断绝了爱好摄影的游客来这里旅行的意义。

同样的,像上文所提到的稻城亚丁景区,一边强制要求所有人只有乘坐他们的景区车才能入园,另一边景区车的收班时间又很早,游客完全来不及欣赏雪山日落,就要匆匆下山,极大降低了旅游体验。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服务细节就更能照顾到不同需求的旅客。比如法国的文化遗产圣米歇尔山,摆渡车免费,而且为了方便希望看夜景的游客,会一直运营到晚上12点。

再比如新西兰的国家公园,除了大多数游客会去的普通线路,政府Department Of Consevation 部门为了满足少数徒步发烧友的需求,不仅出资于各个国家公园建立完善的户外营地,还会在官网提供详细的线路信息和天气预警。下方是DOC官网的截图演示,木屋Hut会有配套的饮水净化装置、紧急求援通信、储备的柴火和砍柴工具,以及室内的壁炉用于冬季取暖。除此之外,不同难度级别的线路,都有详细的配图PDF,显示线路及预估里程和天数、沿途营地分布、取水位置等户外所需信息。对于徒步爱好者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这才让世界各地有消费能力的高端客户都愿意前往。

乱象背后的收益

我知道会有一种声音,即:中国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允许当地人利用旅游资源来提升收入也是应当的。我觉得赚钱当然没错,问题就在于,国内景区弄出了如此多的幺蛾子,最后真的赚到钱了嘛?

如果让他们去跟传统工业强国,例如德国、法国去比较收入,肯定会让人不服气。但是好在发达国家里面有一个特例可供参考,就是位于南半球的新西兰。跟国内旅游业乱象较多的青海放在一起,有诸多可比性:

第一,人口规模相当,甚至新西兰人口密度更高

新西兰现有人口488万(2018年),面积接近27万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18.4。青海人口562万,面积72万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7.8。

所以,这样就剥除了国内人口多的因素:新西兰人口规模与青海接近,实际密度还要高出一倍不止。

第二,两者境内都是群山环绕

虽然青海处于西部高原,适合人类定居的地方很少;但是新西兰也是如此,北岛遍布火山地貌,库克山脉横穿南岛,真正人烟繁华的也只有奥克兰等若干个沿海城镇而已。这样就剥离了地理上的差异。

第三,经济结构与产业类似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新西兰与欧美相比,并没有什么知名工业公司和高等学府,自然不存在所谓领先的科技。我引用世界银行的官方数据:其支柱产业就是农牧业和旅游服务业,后者占比大约7成,与青海的比例接近。

乃至从一定程度来说,新西兰长期孤悬海外,外国游客前往还要受制于不菲的长途机票和繁琐的签证,发展旅游业只会比青海更加具有挑战。

在论证完可比性之后,正式开始将两者经济数据进行对比:目前新西兰的人均GDP约为4.19万美金,是青海0.64万美金的6.5倍。由此可见,青海旅游业“夙兴夜寐”地钻营如何赚钱,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反而是佛系的新西兰,真得利用旅游资源成为了高度发达的国家。

深层根源

介绍了过了景区的乱象和对比实际获得的经济收益后,我想试图去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靠情绪化的指责景区人员或者简单归结为人性贪婪,都无法解决问题。在旅拍途中也与各地的从业者、游客以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做过沟通,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原因助长了国内景区的乱象。

  • 从业者普遍缺乏一技之长

这个绝非旅游业特例,很多行业一旦涌入大量缺乏专业技能的从业者,都会带来问题。比如“卖保险”,这在国外并不是句骂人的话,而国内则和传销划上了等号。

前文所提到的盲目跟风模仿、乃至弄出烧烤摊等方法去赚钱,背后其实充满着了一些人缺乏一技之长的无奈,这可能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业务中最佳选择了。

而其他国家旅游业能够良性经营,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各自依赖专业性,带来了较高的劳动附加值:泰国的景区虽便宜,但是泰式按摩和冬阴功等美食让外国游客自愿掏出腰包;德国的建筑免费参观,但是青年学者所组织的科技、艺术主题游学,收费是普通旅游团的3倍以上;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不用花钱,但是游客们在当地体验跳伞、飞机驾驶、葡萄酒工艺的花费,又足以让从业者收入远超国内的景区收费员。

  • 政府错将景区当房地产

作为摄影旅游类的博主,我也有被地方政府邀请协助推广景区的经历。私下相互沟通过理念和想法,自己直观感受就是,当地主管部门的确是非常希望通过旅游带动经济、提升居民收入,这个诚意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很多官员的思路就是照搬了他们和房地产商打交道的模式:之前政府卖地给商人,商人盖楼再卖出去;如今政府承包景区给商人,商人再去销售门票。其恶果显而易见,正如高房价会挤压到实业的发展,虚高的景区票价绑架了旅游行业,却肥的是少数人的腰包,即便是景区当地的老百姓,也只是分了一杯残羹而已。

相反,新西兰政府则是主动承担景区的维护和建设,吸引了各国优质游客前来。拉高全国整体的餐饮、住宿和交通等行业收入,这才是让旅游资源的红利普惠到全体国民。

  • 境外旅行尚未形成竞争力

正如当年谷歌退出中国后,缺乏竞争的百度开始不思进取;目前中国护照前往很多国家还是较为麻烦,有整块时间和消费能力旅行的主力人群又是英语能力较薄弱的中老年人,诸多因素都让境外旅行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让大多数游客用脚投票,表达对国内景区乱象的不满。

这样一些景区的投资方就会有恃无恐:即便破坏了自然环境乃至口碑,但是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能够保证自己在热度过去之前就能赚回当年修建售票处的成本,财产转移后只留下当地居民和游客的一地鸡毛。

可供借鉴的思路

说了这么多,也谈一谈我认为可以做出的改变吧。受制于国情的大环境,不能奢望为了一个旅游行业去短期内做出深度变革,但是一些符合大趋势的调整,同样能遏制住这些乱象。

  • 推动中国护照升值

这是中国外交部一直在做的努力,事实上,随着收入的增加,目前的大趋势也是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与中国护照签证上的便捷。能够让国民说走就走的去世界各地旅行,既是提升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也是倒逼国内景区进行改变的动力。

虽然短期内出境旅行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也有个利好的消息,就是大家在新闻中所看到的RCEP协议签订,其中所包含的境外服务业与消费。比较值得期待且现实的目标,就是能让国内出发也较为方便的亚太地区国家,成为大家的首选旅行目的地。

  • 鼓励其他领域专家参与旅游业

“特色旅游”的口号被喊了很多遍,但是一直流于形式;归根到底,正如前文所说,目前旅游业大部分人缺乏核心的专业技能,根本做不出特色。而这一点,很多国家已经有了较好的示范,国内的一线城市也初现萌芽。

在德国,有专门的艺术专业研究生,带领向往德国在设计、摄影等方面成就的游客,去参观知名的展览馆和代表性建筑;

在法国,有资深的油画老师组织“艺术专题团”的行程,带着有共同爱好的游客去造访世界各地的知名美术馆,讲解作品的流派和风格;

在上海、深圳等城市,有的策划了“文学团”,邀请到了名牌大学文学院毕业的博士去带着大家前往小说名著所在背景的城市,讲解其背后的文化和作者生平;有的策划了“科技团“,组织理工科的学生去参观美国的知名企业与高校实验室,由加州的工程师全程陪同。

这些行程带来的利润丰厚,也能让参与的人有极佳的体验,但是背后是需要从业者长年累月的知识学习。

  • 地方政府的环保监管

我先举个国外的例子吧,又要拿新西兰来说事了。当地南岛的Tekapo地区已经建成了世界首个“国际黑暗天空保护区”,夜幕降临之后整个小镇就开始灯光管制,连开车都会有严格的限制。所以作为南半球最富裕、且人口密度也很高的城镇,反而能看到比国内最贫瘠、荒凉的省份更加通透的银河。

而上文中所吐槽的景区内烧烤、蹦迪乃至拦路收费,不能指望靠居民觉悟而自动消失。地方政府在把旅游业当摇钱树的同时,也应该分出一部分精力去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而详细的环保政策。免得这棵树哪天倒了,自己一分钱都赚不到。

我的打算

因为之后几年继续自己的旅行计划,会在拍摄之余更多的关注国内景区的不足之处以及其他国家可取的经验,从而积累出更多详细的材料,通过网络分享给大家。这样既能让普通的游客了解现在出境游的便捷与实惠,有更加丰富的选择;也能够推动国内旅游行业慢慢做出一些改变。

这也是我作为一个热爱旅行的博主所希望看到的 ,以上!~

来源:丁逸峰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