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职场那会,长辈们会说,多交一些朋友,出路更广;在中国,多交朋友多条路是一件众人皆知的“常识”;这也是为什么从小到大,很多父母会对我们说,做人要开朗点,不要太内向了,多交一些朋友,不要总是闷在家里;但这一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即使是名言名句,也不是万金油,还要看名言名句背后的故事
多个朋友多条路,并不适用于整个职场生涯;当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有价值物跟对方等价交换,多条朋友多条路才行得通;人脉和能力,应该是有一个平衡度的;打破了平衡,空有人脉或者空有一身本事,都是没办法在职场好好生存的
举个例子:
小优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没有太多工作上的成就,能力也比较一般,自身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特点,属于那种“扔到人群里就找不到”的一般职场人;但是小优对于人脉却是极为看重,很难想象到,一个工作还不满一年的人,有两个微信,而且其中一个微信有5000好友
只要是有点名气,或者是行业里能叫出名字的人,小优都能从自己的微信里把他给翻出来,用他自己的话来讲,结交关系、培养人脉才是自己的“第一工作”,可以说小优对于人脉的执著,已经达到了一个“痴迷”的程度;而且小优本人,也是经常向我们炫耀,自己认识谁谁谁,和谁谁谁一起吃过饭等等
小优做了一番自我介绍,说自己是XX公司的职员,顺便表达自己的敬仰,然而对方并没有回复消息;经理在一旁告诉小优,还是直接说明来意吧,小优照做了,过了很久,对方还是没有消息,看到这样的情况,经理选择了放弃,最终还是自己亲自出面,请了其他的伙伴,帮助其他岗位同事做完成了项目
通过小宋的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知道:
当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人脉也不会有用,不管认识的是谁,就算认识马云,这也只是一段无用的无效社交关系罢了
在大多数职场人的字典里,“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句话可谓是一个重要的信条,他们认为关系多了好办事,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有人帮助自己;然而有这样想法的人,似乎都忘记了一件事:“人脉的本质是互利互惠,是资源的有效互换”,同时这也是职场社交的一项根本原则;说白了,人脉重要的并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能够“为我所用”的才能称得上是人脉,而用不动的都只是无效社交而已
试想下,一个仅仅是“认识”的人,能够对我们有多少帮助呢?换句话讲,如果我们是一个他人“认识”的人,我们又会提供多少帮助给他人呢?
所以人际关系的成功,就在于是否具有捕捉对方需求的能力;而想要具备这项能力,就必须从对方的角度出来,才考虑问题;也就是也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确定对方的需求;在确定了对方的需求后,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就能准确了解到他的需求;从而打通自己的人际渠道
这与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着一样的道理;虽然说,职场上的生存是利益关系,只能抓住一个成就自己能力提升的机会,满足对方的需求,就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刘Sir是著名财经图书品牌“黑天鹅图书”创始人,他在《搜索力》这本书中提到他在内容行业很多年,期间接触过很多厉害的人,比如潘石屹、曹德旺、李开复、乐嘉、张朝阳、周鸿祎等等,但其实他跟这些人的交情并不深
有的人就建议他跟这些人多打打交道,而刘sir的回复是:
“当你本身的能量还没有到那个程度的时候,就算你跟这些人关系再好,他们又能给你什么好处呢”
所以人脉是个伪命题,只有当一个人的能量和气场,能够用得上这些资源的时候,人脉才是真正的人脉
所谓人脉,本质上就是价值的交换。我能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价值,你能为我提供我所需要的价值;价值的交换可以发生在当下,也可以发生在将来
所以人脉的重点在于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有足够多的东西可以与别人发生互动交易,让别人可以从自己身上获取价值
职场发展中,先进行自身能力的精进,当你有实力有价值的时候,人脉自然会向你靠拢;不能反了顺序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