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黑不敢自己睡?别再让孩子用“恐惧”操控我们

作者:张东润 分类:教育产业 时间:2021-01-29 16:30
山西启培抗疏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新媒体运营部门

“妈妈,我害怕。”

当孩子对我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多半会心疼同情他们,安慰陪伴他们。可是,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安慰陪伴而勇敢起来,反而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

这是为什么?

因为孩子的“恐惧”是他们操控我们的工具。

他们深知他们表现恐惧之后,我们能给出什么反应,而他们喜欢那些反应,享受我们的拥抱和安慰。所以,他越来越将这种恐惧发挥得淋漓尽致。

反复的委屈、烦躁、畏难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一)恐惧是真实的,但“操控”也是真实的

当孩子已经习惯了单独睡,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发现地板上有个小虫子,于是有些害怕地喊妈妈,妈妈跑过来赶紧把虫子处理掉,然后紧紧搂着孩子说:“别怕,妈妈在这里。”

孩子享受这种被保护的感觉,于是说:“妈妈,我害怕,你陪我睡觉吧。”

妈妈想着孩子害怕委屈的模样,便同意了。

结果,从那次开始,孩子经常说害怕,妈妈经常快速跑过来,安慰他陪伴他。

妈妈的重视、心疼和抚慰,让孩子觉得“恐惧”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再也不用一个人睡觉了。于是,他便不自觉地将这恐惧融入自己的心中,越发觉得这个恐惧真实可怕,越发觉得自己需要妈妈的陪伴。

这种情况下,恐惧是真实的,用“恐惧”去操控妈妈的行为也是真实的。

既然已“独立睡觉”为例,这里不免要多说几句。

欧美的“魔鬼睡眠训练法”已经被辟谣,这种方法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建议父母这样做。

至于孩子几岁分房睡,我也不建议死板地根据年龄来,而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决定。

有的孩子很早就有独立意识了,两三岁便可实现分房睡;有的孩子对妈妈的依恋需求较高,可以陪伴时间长一些。最好的方式是在我们的引导下,孩子能主动接受独自睡觉这件事,而不是被逼着分房睡。

那些睡到半夜跑到父母卧室门口睡的孩子,挺让人心疼的。

不要着急把孩子推出去,因为孩子早晚会独立。当孩子独立之后,我们就会意识到“那些依偎陪伴的时光”多么美好。

当然,凡事要讲究一个“度”。那些过度依恋孩子,孩子十几岁依然与父母同睡的便有些极端了。这样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该陪伴的时候暖心陪伴,在该分出去的时候果然分开。帮助孩子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实现独立,是我们的育儿意义。

(二)孩子的很多“恐惧”是由父母带来的。

父母与幼小的孩子在一起时,总觉得身边充满了危险,天天胆战心惊,所以很多父母容易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夸大!

比如:当三岁的孩子想尝试自己倒牛奶的时候,妈妈会说:“宝贝,你别动,万一碗掉地上,会把你的脚扎破的。”

当孩子执意去尝试,可内心又因为妈妈的话有些恐惧,结果越忐忑越容易出问题,真把碗弄掉地上碎了。妈妈闻声大呼小叫地跑过来,或者批评他不小心或者无比心疼孩子(或碗),孩子看着妈妈夸张的言行,倒牛奶可能引发的恐惧感就深植心中了。

于是,他每次想喝牛奶都会说:“妈妈,你帮我倒牛奶吧,我害怕弄碎了。”

若是孩子长大了依然让你倒牛奶,别怪孩子。因为我们带给我了孩子恐惧感,而孩子用这种恐惧感获得了我们对他长久的服务和疼爱。

其他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

再比如:

当孩子不想上幼儿园,有一次无意中表现出害怕老师,结果换来了我们和平时完全不同的反应。

之前说不想上学,父母总是说“要上的”、“应该上的”、“哭也得去”……

可是那一次,妈妈却一脸心疼地说了很多:“老师做什么了?”、“为什么害怕老师?”、“妈妈会和老师说对你好一些的”、“宝贝别怕,有事情就回家告诉妈妈”……不但如此,父母的眼神中还充满着无尽的心疼和安慰。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感受到“害怕老师”这件事,能换来父母很多的关注与疼爱。所以,每一次不想上学的时候,他不再只是说不想去了,而是会哭着说:“老师太凶了,我害怕学校,我想留在家里,呜呜呜……”

久而久之,他真的觉得老师很凶,在学校里会发生不开心的事,甚至产生受害者心态。

想一想:

  • 孩子平时反复害怕的是什么事情?
  • 孩子害怕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
  • 我们的做法会增加他们的勇气,还是会增强他们的依赖性?

这三个问题想明白了,我们就知道自己是否只给孩子安慰即可。

(三)父母不要先“假设”孩子会害怕,信任是孩子的勇气之源。

担忧是一种诅咒。

当我们特别担心孩子会害怕的时候,孩子便能感知到我们的担忧,从而注意自己是否会害怕。然后,结果一般都会如我们所料,孩子果然害怕。所以,我们的各种同情和心疼便马上跃然脸上,孩子也得到了害怕之后应该有的待遇。

可是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没有那么担心,孩子也许根本不会出现“恐惧”。

比如:

当两三岁的孩子第一次玩滑梯的时候,我们担心他会害怕,于是一脸紧张地看着他。

孩子越小,他的感知系统越发达。此时虽然语言表达能力差,却是天生的微表情专家。

当我们担心地看着他的时候,他便会意识到他现在做的这件事也许会有危险。一旦他表示出一点点害怕或迟疑的神态,父母马上就说:“宝贝不怕,滑梯很矮的,不会摔疼的。”

啊?摔疼?

孩子一听,更不敢滑了。

当我们听到否定语句时,很容易把“不”忽略掉,强化“不”后面的内容。

比如,我对你说:“不要想红色的大象。”你想的是不是刚好是一头红色的大象?

反之,如果我们真心信任孩子,我们看着他做事的目光就是“鼓励式”的。孩子能感受到来自我们的支持,不会想到是否会害怕的问题,直接跟在小朋友后面滑下来了。

我们的信任是孩子的勇气之源。

当我们信任孩子的时候,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透露出对孩子的信任,孩子就能从中感受到这股力量,从而变得越来越勇敢。

当孩子敢于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再及时肯定,进行正向强化,那么孩子的自信便会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

(四)让孩子“恐惧”的风,无帆可吹。

孩子表示恐惧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让他的恐惧没有机会变成工具。

我们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不过度回应,甚至还可以根据孩子情况,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对他害怕的事情完全不去理会。

【案例】女儿不敢独自上厕所。

女儿有一次和我看了一部科幻电影,有些镜头她害怕,看完电影后就不敢独自一个人上厕所了。然后我不但安慰她,心疼她,还特别自责不该带着她看这部电影。

一段时间内,我和哥哥都在厕所门口陪过她。

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女儿在后来已经把这个恐惧变成“工具”操控我了。直到有一次,她和我生气的时候要去厕所,自己一个人去了,没有像之前恐惧尖叫,也没有喊我去陪她。

我这才意识到,她也许还有些害怕,但绝没有最初那么害怕了。

于是,下一次她再次让我陪她的时候,我说:“妈妈现在很忙,抽不出时间陪你。妈妈相信你可以独自面对这件事。”

她最开始不同意,哼哼唧唧不去。

可后来看我不理这茬,意志坚定,于是说:“妈妈,那我可以看书吗?”

我笑着说:“好啊,你想出了一个办法,不错。”

于是她拿了两次书之后,便自己上厕所了。

我们的言行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是我们在育儿中要考虑的重点。

我可以一直陪着女儿上厕所,耽误不了什么。

可是这种陪伴,不会让女儿越来越坚强,只会让她越来越依赖我,让她在心里一遍一遍告诉自己:“我不敢一个人上厕所,我是胆小的,我需要人陪。”

恐惧不但不会提高孩子面对困难的能力,而且还会降低孩子的勇气,让孩子越来越脆弱。而且,一个人越是担心害怕,便越容易做不好,带来挫折和危险。

(五)“小心”和“恐惧”是截然不同的。

《孩子:挑战》中说:

我们有义务和必要教给孩子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多加小心。

小心和恐惧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是合理的,理智并勇敢地面对可能的危险;而后者则让人丧失勇气,逃避撤退。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小心应对的。

比如:

  • 在车辆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过马路;
  • 陌生人搭讪的时候;
  • 接触电源、开水、火的时候……

我们小心用电,不代表我们恐惧电。而且我们越恐惧,我们的肢体活动越不协调,越不容易理智思考,就越容易招致危险。

“小心”可以让我们更加安全,也会在我们反复将事情做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

“恐惧”刚好相反,他们会让孩子们失去勇气,反而更容易失败或逃避。

因此,如果孩子用同一种“恐惧”反复来操控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察觉,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帮助孩子从恐惧中走出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放松下来,战胜恐惧,成为更勇敢的自己。

声明:本文转载于皓月长歌正面管教,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无关商业利益,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谢谢!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