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哪个地方的大米最好吃?这7个地方,大米好吃风景好看

作者:宋仁彬 分类:美食行业 时间:2021-01-30 11:26
山西清香汾派酒业有限公司 - 新媒体运营

云南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宜稻谷生长。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云南是人工栽培稻的起源地,是传播 "稻米之路"的起点。

经过长期的驯化培育,生产出了许多优质大米,其中的佼佼者紫米、八宝米、遮放米在过去还被列为向朝廷进贡的贡米

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几种米及其对应的产地。

广南八宝米

产地:文山广南八宝镇

八宝米属于籼型稻,分早中晚熟品种。米白里透青、色泽光洁,煮饭时米汤略带青色,泛油光。米饭有清香味,饭粒软而不烂,隔夜不硬,常温下保存时间较久最长可以放置三天。

八宝稻的特异性,来源于广南特殊的生态环境,历朝历代不断有人引进种植,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加上它曾是贡米的身份更凹显出它的优异品质。“每岁贡百担,专送京都。”说的就是它了。

作为产地的广南,又有什么样的风光呢?

广南北部的坝美村,四面环山,进出寨子以前主要靠村前村后两个天然的石灰溶岩水洞(分别长800多米),村民们要摸着岩壁趟水、撑竹筏、划独木舟、坐小船,经过800M长的幽暗水洞进出。虽然现在已经修了一条路方便进出,不过游客几乎还是会选择坐小船走水路。

加上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很难与外界交往,坝美村长时期与外界隔绝,处于半封闭状态。因此也被人们称作现实版的“桃花源”

遮放贡米

产地:德宏芒市潞西县遮放镇

遮放贡米独产于遮放镇遮放坝子,籼型稻,属于晚熟高杆低产稻种。颗粒大而长,颖壳金黄色,米粒色泽白润如玉。蒸煮后香气袭人,米饭油亮、粘而不腻、滋润香软适口,冷不回生。自元朝开始就成为被历代王朝钦点的进贡米种。

芒市不仅可以体验傣族同胞的生活,还能领略一些东南亚风情。

勐焕大金塔、树包塔,让你了解中国境内及其少见的南传佛教;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让你不忘历史砥砺前行;勐巴娜西大花园、孔雀谷森林公园,让你在南国风光中感受纯正的傣乡风情。

勐海香米

产地:西双版纳勐海县

勐海香米米粒细长、整齐,晶莹如玉,米质上乘,富含赖氨酸,营养丰富,清洁免淘,软滑适中。米饭蒸煮后香气诱人,享有“一家煮饭,十家香”的美称。

作为同样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地区,勐海与缅甸接壤,中缅第一寨勐景来景区打洛位于中缅边境,是两国的宗教文化中心;著名产茶地南糯山、自然奇迹打洛独树成林风景区,让人置身于热带雨林中赞叹自然和生命的奇迹。

墨江紫米

产地:普洱墨江县

墨江紫谷属于籼型水稻类,米粒细长、饱满,糙米呈紫色,具有较强的黏性,且蒸制之后能使断米复续,故有“接骨米”之称。因具有独特的食疗保健功效,在民间有着产妇用的“坐月子米”、贫血病人的“补血米”、美容养颜的“胭脂米”之称。

墨江是一个很冷门的旅游地,但是这里又有很多让人啧啧称奇的地方。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可以看到被标记出来的北回归线从墨江县城中间穿过;太阳广场按比例设置的太阳系星球模型,凸显了这座小县城被称作“太阳转身的地方”的意义。


除了天象的眷顾,墨江最神奇的是这里生双胞胎的几率是全世界最高,因此也被称为“双胞胎之乡”,每年的世界双胞胎节也成了一道奇观。传说只要喝了当地“双胞胎井”里的水,就能生下双胞胎,度蜜月的朋友不妨考虑一下哦!

元阳梯田红米

产地:红河元阳县

哈尼梯田红米属于糙米,米粒细小、易脱粒,米饭香软。具有涨性大、口感好、饭香足的特点,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元阳县种植的红米品种主要由大红谷、红小谷,红早谷。

说到元阳,要说的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元阳梯田

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来,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画。

这不仅是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奇迹和艺术,也是哈尼族人智慧和坚韧的象征。

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当地食物和食材的灵魂。看到这些,你在吃东西的时候回想起食物的来源和灵魂吗?

卧龙谷香软米

产地:红河州开远县卧龙谷坝

卧龙谷香软米具有米质好、味清香、蒸煮食性较好,香润、松软、口感舒适,冷不回生,热不稀烂等特性。

和上面提到的地方比起来,开远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景点,但是它东连砚山、邱北、南接蒙自、个旧,西靠建水、北邻弥勒,是滇东南地区的交通要塞和中心城市,去周边几个旅游城市都很方便。

彩色米

产地:云南多地

云南地区,以布依族、壮族为代表的一些少数民族会用天然无害的植物来充当燃料,将上好的糯米染成彩色,一般会染成五种颜色的“五彩米”,少数也会染成“七彩米”。

一般在曲靖罗平、文山、西双版纳等地都有看得到彩色米的身影。

彩色米不仅象征人们对云南五彩斑斓的想象,更是少数民族同胞纯净、质朴、勤劳、智慧、以及节俭的直观体现。

不难看出,仅仅是稻米,就被不同的产地被赋予了多样的内涵。

而其他食材和成品饮食也一样,与自然灾害对抗中形成的坚韧、扎根脚下土地得到的特殊印记、凝聚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让这些食物从“天、地、人”三个方面获得了属于自身的灵魂。

面对这样来之不易的食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浪费呢?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自媒体,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无关商业利益,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谢谢!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