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物价上涨下的中国真实之痛

作者:南风 分类:财经金融 时间:2021-02-02 12:14
太原南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 新媒体运营部门

庚子年注定要给中国老百姓留下深刻的痛楚记忆。年初,是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岁末,是猝不及防的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在经济学中称为通货膨胀,通俗地讲,就是市场上的钱相对于原来对应的商品增加了,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这个很好理解。

不管什么类型的通货膨胀,基本上都离不开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增多。2020年初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在美国的带头下,各主要国家包括中国都采取了相应的货币宽松政策,增加市场的货币投放量,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让市场获得充裕的流动性,刺激经济的恢复。

尽管那个时候全世界都在持续地放出大量的流动性,却并没有引起物价的明显上涨,通货膨胀率普遍维持在和原来一样比较低的水平。这是因为市场上多出来的钱会首先流向风险小并能带来一定稳定收益的地方。因此在经济下行、消费萎缩的预期下,资金当然优先选择脱实向虚,流向金融资产,在美国主要流向股市,在中国则主要流向房地产。

然而到了年底,风向突然变了,虽然中国开始拧紧了水龙头,但我们的物价却呼得一声全起来了!近一段时间,吃穿用度,日常消费,小到大葱鸡蛋,大到猪肉卷纸,方方面面都出现了明显的涨价,连央行都说物价大概率温和上涨,所以上涨是板上钉钉,至于温不温和就因人而异了。

彼岸的美国股市仍在创新高,美元放水一浪接一浪,但它的通货膨胀还是出奇地平静,不到1%,以至于新任美国女财长耶伦上来就信心倍足地说要“干票大的”,继续更大规模的货币增发以刺激经济。

人家那里洪水滔天,我们这里小水滴灌,物价通胀却是冰火两重天,似乎有违经济规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人说,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经济恢复正常,国外仍然是水深火热,大家就只好呆在国内消费买买买,外需转为内需,需求增长推动了物价上涨。

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2万亿元,比2019年还是下降了3.9%,所以上述消费需求增长导致通胀的说法并不成立。

有人说,是因为中国在2020年作为世界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成为了全球资金净流入最大的国家,并且外贸出口在下半年大增,经常项目下结算了大量外汇,外汇占款增加了人民币投放量,最终引起物价上涨。

但是,实际的情况确是,2020年12月末,中国外汇占款较上年末减少1009.16亿元,已经连续第6年下降;中国外汇储备报32165.22亿美元,近年一直保持在3.1-3.3万亿美元的幅度波动。也就是说,虽然今年经常账户有大量顺差,但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也在扩大,央行决心长期保持外汇储备基本平衡和外汇占款不断下降的格局并未改变。那么所谓外汇占款导致通货膨胀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至于说什么生产不足,产能下降,供不应求导致物价上涨,那都是扯淡,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现在基本到处都是生产过剩,从来是愁市场,愁需求,加上去年因为疫情,政府为了稳住经济,又推动了一波银行信用扩张,继续在产能上加杠杆,因此不存在供给不足的因素。

其实,这次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持续地大幅上涨造成的。

2020年3月欧美新冠疫情全面爆发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雪崩,纷纷创出近年的新低,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原油期货,一度跌为负值,连带中行原油宝也在国内出了大名。

但随着中国在第三季度基本控制疫情,经济走上恢复之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跟着走出了一轮波澜壮阔的V型反转行情,铁矿石、玻璃、煤炭、铜、苯乙烯等多个品种都创出历史新高,其中铁矿石疯狂高昂的涨幅一度引起大家热议。此外,原油期货也连续5个月上涨,攀爬到了最近的50美元上方。

作为工业原料的国际大宗商品的普遍大幅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工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因为原油可以被用作化工原料,被用作交通和工业的燃料,甚至被用来制造化肥、杀虫剂而用于农业生产,因此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

工业生产成本的增加,经过一段时间进一步传导到居民消费市场,最终拉高各类商品的价格,引起了我国今年物价的普遍上涨。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是和美国2020年的货币宽松有重要关系的。3月份美国开始新一轮大放水,降利率,大量过剩的流动性先是跑去了金融投资市场,美股跟着水涨船高。到了第三季度金融资产的价格已经很高,预期收益率逐步下降,市场积聚了大量获利筹码,风险也开始提升,这时候部分资金开始逐步撤出,转向了大宗商品市场炒作,因此出现了过山车般的反转行情。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了,为什么美国拼命印钞票,他自己不通胀,反而中国通胀了?这个问题就触碰到了当前物价上涨下的中国之痛了。

中国自2000年加入WTO以后,就成为了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下的一环。个全球产业链主要分为三个构成部分,一是消费国,美国、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是生产加工国,中国、东南亚、印度、墨西哥做技术含量低的中低端,德国、日本、韩国做技术含量高的高端。三是资源国,沙特、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等。

美国作为全球化分工体系的最顶端,向全球提供消费市场,对外输出需求、流动性、制度与技术的标准和协议,用美元主导的定价体系和交易体系承担全球化的统筹与组织,并以强大的政治力量、金融力量和军事力量保证体系的运转。

也就是说,全球产业链分工将商品的生产加工制造这一块分配给了中国,而中国从此就过上了几亿劳动力拼死拼活加班加点出口创汇挣美元的好日子。但是在商品的整个财富创造过程,除了生产加工制造这个中间过程,其它两端,一是消费端(市场),一是资源端(大宗商品),最终都是美国说了算。

这样你就看到,美元搞量化宽松大量放水,充裕的资本先是推涨了金融资产,接着推涨了大宗商品,也就是资源端,生产端就必然承受巨大的成本上涨压力,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分工下的世界工厂,最主要的商品生产制造者,就不得不被动接受这种输入性的通胀。

有人说,你可以提高商品出口价格啊?是的,但是不要忘记,那是美国的消费市场,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一件商品从标准到设计到定价都是美国说了算,不接受价格,你不做有人做,东南亚做,印度做,墨西哥做,投资、设备、技术、工厂就会朝别人那里转移,朝更便宜更听话的地方转移。由于在全球化分工中的弱势地位,让中国的企业和劳动者不得不“自愿接受剥削”。

所以没办法,作为中低端商品的生产国,不论是原料价格,还是商品价格,都没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在当今产能过剩存量竞争的大环境下,不愿意失去客户市场,只能拼命压榨自己,忍受因成本上升带来的利润降低,忍受工资不涨还要996。当成本上升到完全覆盖掉利润归零的时候,才不得不提价,有时甚至会选择牺牲本国市场来补贴国外市场,在国外降价,国内涨价。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同样的中国商品,在美国反而比在中国便宜,就是这个原因。

美国当然是在这方面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通货膨胀主要影响的是生产端,而它已把大部分加工制造产业都转移到国外了,只留下处于市场高端的科技、教育、金融、高端制造业和满足本国需要的农业和服务业,同时美国又把控着世界所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制定并维护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标准和体系,这样它的通货膨胀大部分通过产业链分工输送到国外,就算美元大放水,自身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非常小。

所以中国人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要承担最多的成本和风险,一开始靠生产加工出口还能赚点钱,但你会发现,我们越是勤劳,后面越是可能被别人从两端剥削,因为做着做着,就发现人家又重新定价了,利润被压缩了,以至于国际社会的任何一宗大宗商品涨价,都会造成国内所有生产成本和商品的全面涨价。而且出口多了顺差增加,美国还要压人民币升值,赚点出口钱来回要被扒两层皮,最后结果就是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辛辛苦苦一场大头得益还是别人的。

如果留心的话,大家应该能回忆起2008年和2011年的这两段通胀时期,和目前的物价上涨有相似的情况,同样是美国在搞量化宽松大放水,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在不断上涨,然后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升值。当时2008年的官方通胀率是5.9%,2011年是5.4%,食品、日用消费品等基本生活资料在这一时期普遍出现了大幅上涨,国外通胀输入的代价非常惨痛,但我们当时一点办法也没有,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太高,2008年接近60%,2011年降到50%。

美元潮起潮落,弹指十年过去。现在不同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经大大增强,对货币投放开始非常审慎,去年经济刚稳住,就不再下调利率和准备金率,一直在准备收缩信用,此外还有就是近年一直尽量做到外汇储备的平衡,减少外汇占款,这都是吸取了十年前的教训。

此外国家一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因为只有掌握了别人没有的高端产品生产技术,打破国外的垄断,创造新的增量需求,我们才能在全球化产业链分工下的商品市场上争夺定价权、争夺制造标准,重新设定分工和分配利润。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及西方国家近年总是对我国搞贸易摩擦、技术封锁,想方设法打压我们、限制我们的原因。

2020年以来的美国的放水,前有高山仰止,后有史无前例,美元信用泛滥在世界各国债务普遍高昂的情况下,引发全球性通胀已不可避免。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即要承担着为全球提供大部分商品的责任和重担,又要忍受国外放水带来的通胀输入,并将面对未来更为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是否以后有一轮“史诗级”的爆发也未可知,这就是当前物价上涨下的中国真实之痛。

声明:本文转载于一字一句话的事,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无关商业利益,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谢谢!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