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亿房企到千亿造假 恒大地产何去何从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4-03-21 18:37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历时7个月,随着一纸罚单公布,恒大地产涉嫌信息披露违规一案“靴子落地”。

3月18日晚,恒大地产发布《关于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的公告》(下称《事先告知书》)。公告显示,因公司多份年报涉嫌财务造假、债券涉嫌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拟决定对恒大地产处以41.75亿元的罚款,并决定对该公司时任董事长许家印、中国恒大集团时任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夏海钧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1996年至2021年,恒大超速发展,在房地产市场划出了一道陡峭的上扬弧线;2021年至2022年,又以净亏损超8000亿元的账单,留下一地鸡毛。进入2023年,从集团总负债逾2.4万亿元,到许家印被采取强制措施,恒大更是屡登热搜榜。

恒大的陨落,犹如一块投入水中的坚硬石头,激起巨大的水花影响着整个地产行业。

两年虚增5600亿元收入被重罚

《事先告知书》显示,经证监会查明,恒大地产披露的2019年、2020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恒大地产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方式财务造假,导致2019年、2020年各虚增收入2139.89亿元、3501.57亿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0.14%、78.54%;对应虚增利润分别为407.22亿元、512.89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3.31%和86.88%。

由此可见,恒大地产在2019年和2020年合计虚增收入5641.16亿元、虚增利润920.11亿元。而对照2020年龙头房企的业绩来看,碧桂园、绿地控股、万科及保利地产分别实现营收4628.56亿元、4561亿元、4191.12亿元及2432亿元。

除了精心“粉饰”财报外,恒大地产还利用公开发债融资。公告显示,由于恒大地产在相关债券发行文件中分别引用了存在虚假记载的2019年、2020年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因此债券涉嫌欺诈发行。

据统计,恒大地产引用上述数据共发行了“20恒大02”“20恒大03”“20恒大04”“20恒大05”及“21恒大01”五只公司债,这五只公司债总计发行规模共208亿元。

除了上述两项违法行为外,恒大地产还未按规定及时披露年报及逾期债务等相关信息。据披露,恒大地产未按期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2022年中期报告及2022年年度报告;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仲裁;未按规定披露未能清偿到期债务。

在《事先告知书》中,证监会点名的对财务造假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员有7人,包括恒大地产实控人许家印及另外6名时任高管夏海钧、潘大荣、潘翰翎、柯鹏、甄立涛、钱程。其中许家印和夏海钧被认为“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均被给予警告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分别被处罚款4700万元和1500万元,其余高管罚款在20万元到900万元不等。

业内人士认为,证监会对恒大地产的系列违法违规行为定性为“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这一评价在证监会的处罚文书中较为少见。近年来,仅在凯乐科技、易见股份等公司的相关处罚决定中有所涉及。

“恒大财务造假的恶劣之处在于,实际控制人和相关高管通过财务造假,把财富留给自己,把窟窿留给公司,把风险留给社会。”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直言。

尽管此次处罚中尚未涉及相关中介机构,但上海久诚律师事务所许峰认为,基于“一案双查”原则,证券监管部门大概率会对涉案的中介机构展开调查,甚至不排除已在推进中了。

财务造假此前已有端倪

“实际上,恒大地产的巨额财务造假,之前公司在进行年报会计差错更正时就已暴露,这次处罚终于来了。”一名房企财务人员向记者表示。

中国恒大成立于1996年,其起跑的第一个重要时间点是2004年。彼时,借助房价上涨东风,成立仅8年时间的恒大,一举跃进中国房地产前十强。在“规模论”大行其道的年代,“千亿元”似乎是房企参与竞争的标配。从2013年的1000亿元到2015年的2000亿元,恒大用了三年;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恒大仅用了一年。2016年,恒大以3734亿元的销售额超越万科,问鼎中国房企销售业绩榜,并于同年进入世界500强。

2017年,恒大更是斩获全年销售金额3731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54.9%的亮眼表现,并在此后连续多年稳坐“中国地产一哥”的宝座。而许家印也曾以2900亿元的身家,成为中国首富。

作为典型的“三高(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房企,伴随销售规模大幅扩容的是,其负债规模也由2009年的499亿港元迅速扩张至2020年的19507亿港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9.55%。

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元旦,随着“三道红线”政策正式落地,以及疫情冲击下房地产市场的承压下行,房企“借新还旧”高杠杆的激进扩张模式彻底行不通了。如今,在主流第三方机构公布的百强房企销售榜单上,千亿房企榜单上,恒大已难觅踪影。

2023年7月17日深夜,中国恒大一连补发2021年年报、2022年半年报和2022年年报三份定期报告,将其断崖式下滑的业绩表现公之于众,引发市场一片轰动。

据统计,2021年和2022年中国恒大净亏损合计超8000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负债逾2.4万亿元,而其手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43.34亿元。这意味着,过去两年,中国恒大创下了中国企业最高亏损纪录,远超同期其他所有房企亏损之和。

“在中国恒大发布的2021年业绩公告中,列明了因其自身进行了‘会计处理变更’导致以前年度收入调减高达6643亿元。”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向记者解释称,也就是说,中国恒大2018年至2020年累计收入约为1.45万亿元,而此次的金额调整占到了三年累计收入的45%之多。

“恒大地产的这一系列财务造假行为,也引发业界对恒大其他业务板块的财务真实性和运营现状的担忧。”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目前虽尚无确切信息表明恒大的其他业务板块也存在类似违法违规问题,但随着恒大地产巨额财务造假被证实,必然会引发业界的担忧。

巨额罚款如何执行引关注

领到41.75亿元“罚单”的恒大地产,是否具备支付能力成为当前业界讨论的焦点。

“对恒大地产及相关人员的重罚,是证监会落实强监管、零容忍理念的具体举措,也是对恒大相关违法行为阶段性的调查结果。”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章恒筑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部分恒大系企业正处于境外清盘或债务重组状态,同时后续恒大可能还会面临大批投资者的民事索赔,这笔巨额罚款最终如何执行值得关注。

目前,除了深陷巨额债务泥淖外,中国恒大仍因清盘令处于停牌状态,而恒大系企业及许家印还陷入各类司法纠纷。

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信息显示,3月18日,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向中国恒大集团发出限制消费令。限制消费令显示,因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对中国恒大集团采取限制消费措施,限制中国恒大集团及其法定代表人许家印不得实施所列出的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据统计,中国恒大集团目前存在11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85亿元。此外,恒大地产存在数百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达数百亿,中国恒大集团也存在上百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百亿元。

根据公开信息,恒大系企业已处于资不抵债状态,同时还存在各类法律纠纷,这也为本次处罚的执行增加了难度。在章恒筑看来,本次行政处罚与恒大系企业债务风险处置乃至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追究如何协同推进,如何与境外恒大系企业清盘程序协调,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黄世忠认为,两年时间虚构900多亿元利润,许家印等高管通过分红所获得的收入应当被优先用于支付41.75亿元的罚款,以及赔偿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损失。

目前,在中国恒大集团官网上,“恒大”被解释为:“古往今来连绵不绝,曰恒;天地万物增益发展,曰大。”然而,在企业合法合规发展之路上,究竟如何兼顾“恒”与“大”,这是企业掌门人不可忽视的一道命题。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