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科技界迎来了一位重磅人物 :袁钧瑛,这位美籍华裔教授,受到了上级部门的邀请,参与重要的研究项目。
对此,外界曾在她身上贴过"背弃国家"“崇洋媚外”等标签,早在几十年前,公派留学的袁钧瑛,在学有所成之后,毅然选择留在美国。
面对外界种种质疑的声音,袁钧瑛不予回应,她默默接受了邀请,特意带了一批优秀人才,在国内建立起科研中心。
那么,为何现在的她选择回到国内贡献自己的知识,而当时却毅然决然的留在海外呢?
1977年,怀揣着梦想在上海纺织厂当女工的袁钧瑛,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机会,她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天赋,一举夺下上海高考状元,进入复旦大学。
在大学里,袁钧瑛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并且逐步确立了在科研领域追求卓越的目标。
本科毕业后,袁钧瑛选择继续钻研学术,这一阶段,为她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她有机会在更专业的领域深入探索。
2000年代初,美国科学界涌现出一位杰出的华裔学者 - 吴宪,作为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他积极倡导并推动了一项令人振奋的中美联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生物化、学领域的优秀人才。
此计划为当时各大高校的人才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其中,袁钧瑛在导师的推荐下,也参加了这次公派留学名额的选拔。
通过层层筛选,袁钧瑛凭借杰出的学业成绩,获得了此名额,成为了首批赴美深造的博士生。
从此,袁钧瑛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折,她恋恋不舍的告别了自己的导师,踏上了通往遥远哈佛大学的道路。
在哈佛求学期间,袁钧瑛在精进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现和培养自己的科研潜能。
后来,她又获得了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的机会,这为她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在这里,她一刻都不敢放松,努力的汲取着知识。
然而,在异国他乡的学习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华人,在国外被瞧不起是常有的事。
语言障碍让她在课业跟不上同伴的步伐,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熟悉本专业的术语。
但是,她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压垮,相反,她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上进心。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她逐步克服了重重阻碍,最终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获得学位后,她还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祖国发展?
袁钧瑛深知,如果回到中国,她所掌握的先进实验技术和研究成果,将很难在国内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研究环境。
这不仅会打断她正在进行的关键实验,也很难实现国内复制。
但是,袁钧瑛的父母和朋友们,都期望学有所成的她能够回到祖国发展,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更令她纠结的是,丈夫俞强已经回到国内了,两口子相隔上千里,肯定也会日思夜想。
回还是不回,袁钧瑛陷入了深思,她清楚地知道,回到国内,肯定会帮助国家的发展,但是留在海外,自己的学术还能刚上一层楼,为了科研的发展,她选择留在了美国。
后来,她的丈夫俞强在国内也从事起了相关领域的工作。
有时袁钧瑛回到国内看望丈夫时,遇到一些问题,她也会积极配合,与相关专家进行深入的研讨交流。
只不过,这种频繁的来往,也引发了一些外界的质疑。
有人怀疑,袁钧瑛是否另有所图,岁数大了想回来养老?毕竟,她在美国呆了大半辈子,现在突然帮着国内搞科研,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2006年,袁钧瑛被聘任为中科院的教授,只不过,在这个崭新的岗位上,她始终保持着一名外籍专家的身份。
长此以往,袁钧瑛下定决心,要把自己多年在科研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全力投入到祖国的事业中来。
她开始在中国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物学专家。
袁钧瑛的工作重心,也变成了她在国内的研究所,也许是受到了丈夫的影响,又或许是骨子里的中国人情怀在一点点发酵。
无论如何,她都渴望能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全部奉献给这片热土。
在当时,很多海外学子都面临着同样的两难困境 - 是继续在外国享受优越的科研环境,还是回到祖国报效国家。
如今,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袁钧瑛感受到了祖国发展的无限可能,尽管需要暂时放下正在进行的实验,但她依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归。
她深知,只要有一颗赤诚报国的心,祖国定会给予她挥洒才华的舞台。
虽然说,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