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蛙共生,亩产超 7 万,亩产3500斤,市场价1斤20元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4-09-14 23:12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总经理办公室

“稻在田中长,蛙在稻中叫”,这不仅是一幅田园美景,更是一种生态农业的创新模式。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各地探索出了各种绿色、高效的农业发展路径,永乐镇真灵山村的稻蛙共生种养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水稻种植和青蛙养殖的结合,看似天方夜谭,却在四川省仪陇县永乐镇的田野间变成了现实。

当地农民李宋斌率先试水这一种养模式,并迅速获得成功。他的60亩稻田不仅产量稳定,稻穗饱满,每亩产量接近1000斤;而与水稻共生的黑斑蛙,更是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每斤价格达到20元,亩产量超过3500斤。

这一“水稻+青蛙”的生态种养模式,不仅让李宋斌赚得盆满钵满,也成为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起初,永乐镇的稻田也和许多地方一样,撂荒现象严重。为了振兴乡村,镇上决定引进科技服务团队,重新开垦这些荒地。随着农民的回归和产业创新,李宋斌等人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稻蛙共生的种养之路。

稻蛙共生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一方面,黑斑蛙以田间的害虫为食,替代了农药的使用,保证了水稻的无公害种植;另一方面,青蛙的排泄物又成为了水稻的天然有机肥,提升了土壤的肥力,从而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这种立体化的生态循环,不仅减少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还增加了经济效益。

当地村民吴军对这一模式也充满了认同。他表示,村民们不仅可以通过出租稻田获得租金收入,还能参与到日常劳作中,学习新技术,获得额外的劳动报酬。这种“企业带动、村民参与”的双赢模式,不仅改善了村庄的经济状况,也大大提升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

更为重要的是,市场需求庞大。每天凌晨4点,专用运输车将黑斑蛙送往成都、重庆等地的餐馆。由于黑斑蛙生长周期短,产出快,这种高效、绿色的农业模式迅速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随着这种模式的成功,永乐镇对稻蛙共生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真灵山村党总支书记吴军表示,镇上已经计划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种养面积,将“稻在田中长,蛙在稻中叫”的美景铺展至整个镇区。

不仅如此,永乐镇党委副书记张小波也信心十足地表示,稻蛙共生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让老百姓的腰包更加鼓实。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稻蛙共生或将成为一种标配农业模式,不仅适用于本地,也有望推广至其他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成为农业创新的典范。

对比来看,稻蛙共生的模式并非孤立现象。近年来,许多地区也开始探索立体生态种养,如稻鸭共生、鱼稻共生等模式,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这些模式共同的特点是通过动物与作物的共生关系,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达到环境友好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而稻蛙共生的优势在于其投入相对较少,操作简单,适合大多数农民操作和推广。

稻蛙共生,亩产超 7 万,亩产3500斤,市场价1斤20元

稻蛙共生模式的成功不仅是永乐镇一地的幸运,更为我国农业转型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例。

它通过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解决了环境和产出之间的平衡问题,符合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它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未来,随着这一模式的推广,我们或许能在更多的乡村看到“稻在田中长,蛙在稻中叫”的美丽画面。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像李宋斌这样的业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肯干、敢干,就能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密码。

信息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