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石棉县第一座悬索大桥的架设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1-12 15:58
优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 运营部

本文转自:雅安日报

见证石棉县第一座悬索大桥的架设

——石儿山与石棉县的两段厚重历史(下)

见证石棉县第一座悬索大桥的架设

——石儿山与石棉县的两段厚重历史(下)

见证石棉县第一座悬索大桥的架设
见证石棉县第一座悬索大桥的架设

如今的石儿山与大渡河悬索大桥

石棉县石儿山所在的大渡河老鸹漩上,横跨着一座悬索大桥,这座桥诞生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石儿山见证的另一段历史,就是为抗战建悬索大桥,确保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畅通。

石儿山建悬索大桥的背景和原因

20世纪30年代,大渡河中上游地区没有一条能通行汽车的公路,亦没有一座跨越大渡河能通行汽车的大桥。大渡河两岸相距不足300米,平时偶有小船渡人,但常常船翻人亡,令人望而生畏。修建一座大桥是两岸人民几千年难以企及的梦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由于东部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美国的国际援华物资运不进来。为了能及时接收到国际援华物资,国民政府迁居重庆后,敦促云南省政府修建滇缅公路和西祥公路。在龙云等人的努力下,滇缅公路、西祥公路于1938年全线贯通。但要把国际援华物资运到成都,还需要修建乐西公路。

1939年5月,乐西公路开始路勘,8月动工修建,1941年2月竣工通车,历时两年。原计划汽车过河用渡船渡,后来因发生船翻车毁之事,宣告渡船渡车计划失败,遂修建悬索大桥,以确保常年顺利通车。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南部果洛山南麓,上游称谓较多,在小金县以下被称为大渡河,直到乐山城南注入岷江,为横断山区之巨流。在石棉县境内,大渡河每年流量变化在1500到6000立方米/秒之间,最高峰值达到7400立方米/秒,水流湍急,来势凶猛,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以致渡船难行,两岸难聚。悬索大桥建成后,成为两岸的交通要道,也成为乐西公路的咽喉。而乐西公路则成为我国西南方向走出国门联系世界、接收国际援华物资的大通道。

石棉县大渡河悬索大桥由乐西公路工程处设计课课长郭增望设计,据他撰写的《大渡河渡口与大渡河桥》一文介绍,大渡河水面宽处达到200多米,最窄处也有100米,而且水流湍急,当年的技术在河上还架不起浮桥。于是在八牌村设置临时渡口,采用渡船渡车。试渡那天,渡船失控,发生车翻人亡的事故,只得停止使用,另想办法架桥。然而架设大桥谈何容易!由于当年技术落后,河深水急,从河里架桥墩不可能,架拱桥也因河面太宽,无法完成,最终架悬索大桥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

架桥的选址工作开启,工程技术人员不辞辛劳围绕八牌渡口,沿大渡河上下进行近十公里地段的勘察,最终确定在石儿山边架桥。石儿山的对岸大包山脚也是坚硬的悬崖。由于两岸岩石夹峙,大渡河河面变窄,距离缩短,架桥容易。且两岸坚硬的岩石是天然的桥台,是架桥的理想场所。建桥者在石儿山的上侧劈开巨石修建公路和南岸桥塔,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建设工程。

大渡河悬索大桥的艰难建设

拟在石儿山架设的悬索大桥原设计载重15吨。1940年,从美国进口建桥用钢索11圈,货到仰光后,恰遇太平洋战争爆发。一天,日军几十架飞机飞到仰光,狂轰滥炸,仓库被炸得面目全非,大火熊熊燃烧。待飞机飞走后,人们才从熊熊燃烧的仓库里抢救回主钢索7圈和工作索2圈及接绳用大量螺丝和钢拴,发现损失了钢索4圈。运输过程又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在路上经历了路况不好、汽车抛锚、野外维修等千难万险,才把材料运抵老鸹漩工地。由于钢索减少,无法按先前的设计施工。架桥负责人与多方联系,均无法解决,只得利用现有材料,让设计人员郭增望变更设计,把原来15吨载重设计变更为10吨。

大桥吊杆利用峨眉河桥剩余的竹节钢,由武汉大学加工成眼杆,其他钢料都是重庆制造的。其余建桥所需主要材料均从乐山、重庆、成都等地运来。那些能就地取料的桥台桥塔用石条石块,加劲桁架和桥面用的木料及在施工中所需要的砂石等材料均就地获取,这样建桥成本大大减少。

大渡河悬索大桥选址确定在最牢固的石儿山两岸后,于1941年3月开工。建桥之时,工程技术人员连同监工只有14人,熟练起重与木工的工人只有50人,其他几百名雇工全部在当地自招,这些人没有技术,管理难度大。施工方只好就技术、安全和管理要求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办法来解决,这虽然给工程建设增加难度,但也让工程施工得以稳步推进。

当时施工工具也十分简陋,只有几部手摇绞车和一些滑轮钢索,但是建设者在全民族抗战精神的鼓舞下,投入百倍的精力来建设大桥,大家想办法出主意,采用土办法逐步解决了问题,大桥建设顺利推进。

安全也是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问题,稍有不慎,施工人员就有可能掉入滔滔的大渡河而万劫不复。风险最大的是前期搭架和桥台施工过程,那几天郭增望一直守在现场指挥,采取安全措施,不断消除隐患,确保工程顺利施工。

工程首先是集中力量抢建两岸桥台,开挖北岸锚碇以及桥头接线路基石方,当时正值大渡河桃花涨水期,只得日夜抢砌桥台。由于工期紧,采用边准备石材等材料边实施工程建设的方法,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便完成石砌桥台建设,之后修建了十几米高的桥塔。1941年7月8日开始架设钢索,6天便完成14根主索的架设。接着用自制木吊篮安装82根吊杆。17日开始从两端上横梁和木桥面。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20日桥面铺装完成,工程竣工。同时还完成了北岸6公里的连接线公路和一座小桥建设。从此大渡河天堑不再是拦路虎,抗战物资运输的通道打通,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从桥上运往前线。

悬索大桥成为大渡河上的壮丽景观

大渡河悬索大桥建得雄伟壮丽。大桥两头岸上的固定桥塔,均由混凝土石条砌成,桥塔高10多米,塔顶厚1.08米,宽9米,下承两竖柱宽2.5米,厚3米,两柱间净宽为4米。桥塔顶部左右各一孔为悬索孔,桥塔呈长方形,北岸悬索锚锭在岩石中,南岸悬索用分离式混凝土锚锭。两岸悬索与锚锭之钢桥相连接埋藏于混凝土石块中。大桥设计跨径为110米,桥面净宽4米。悬索由普罗钢绳组成,其中25毫米铁索1根,35毫米钢索6根,每根悬索所承受的最大力为140吨。82根钢制吊杆把悬索绳与桥面连接在一起,牢牢吊起桥面。桥面用22厘米方钢,上面安装齿轮式加径桁构。桥面两侧建有护栏。最终整个大桥用钢索12吨、铸钢4吨、钢筋15吨、木料210立方米、水泥750桶、石灰2.7吨、条石及块石1300立方米,全桥造价合计当时国币430多万元,动用劳工10万人次。赵祖康在《大渡河钢索悬桥落成记

乐西公路建设始于抗战,而悬索大桥是乐西公路之咽喉,大桥建造之成败,决定公路建设之成败,抗战之成败。大桥的建成让中国人再次征服了天堑大渡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开通了一条后勤运输大通道。大桥虽然远离抗日前线,但让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从桥上运送到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渡河悬索大桥虽为军事重桥,却从未遭遇敌人的破坏。大桥隐身于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大桥从建成到1945年日本投降,均安然无恙,巍然屹立于大渡河之上,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傲骨风姿。悬索大桥诞生于战争,用于战争,却无损于战争,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石儿山今朝盛景

1950年3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国民党军被赶到大渡河边。国民党溃散之军钱炯尧部为阻止解放军过河欲泼汽油烧悬索大桥。好在另一支解放军从汉源县富林镇过河,沿大渡河南岸追击国民党溃军到石棉,及时消灭钱炯尧部,熄灭了大火,接应北岸解放军过大渡河,阻止了国民党溃军对大桥的毁坏,避免了一场浩劫。

1952年1月,西康省人民政府对大渡河悬索大桥进行维修,10月竣工。西康省政府主席廖志高题书“石棉大桥”。1966年,石棉县在大渡河悬索大桥下游2公里处建成T型钢混石棉大桥,之后为保障悬索大桥的安全,延续大桥的寿命,禁止汽车通行。

20世纪80年代,石棉县在石儿山上建工人俱乐部。石棉县城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要到石儿山上来休息,各自安排喝茶、看书、跳舞、唱歌等活动,享受惬意的生活。石儿山出现了异常热闹的景象。1984年,石棉县人民政府对大渡河悬索大桥进行了再次维修改造,大桥展示出新的无限生机。

由于大渡河悬索大桥是黑色的,石棉人喜欢把它叫黑桥,大家觉得这样叫通俗易记,而悬索大桥的叫法别扭、拗口。现在石棉县已先后在大渡河上建成多座钢混大桥,大渡河天堑早已变成通途,两岸人民往来方便快捷,昔日只有一桥相连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儿山下的黑桥虽然依然以矫健的身姿横亘于大渡河上,彰显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近年来,石棉县为了让昔日的大桥大放异彩,让石儿山成为石棉县城美丽的去处,投入资金把大桥和石儿山重新进行整治、翻新、打扮。如今黑桥悬索重新加固上漆,彩灯包裹全身,每到黄昏便用华丽的灯光展现自己不朽的身姿;碑文重新清洗干净,字迹更加清晰;路面铺成铁板,大桥依然和当初一样健硕;石儿山上的俱乐部、办公房、住宿房等建筑全部撤除,增加了小桥流水,亭台碑文,栽种花草树木,环境更加优美、安静。石棉县对翼王亭进行翻修保护,如今石儿山成为石棉县历史文化的灿烂一隅。虽然翼王已逝,其妻妾和儿子们魂归大渡河,但石碑长存,大河长流,青山依旧。黑桥所展示出来的抗战历史画卷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尔恩牧歌/文

见证石棉县第一座悬索大桥的架设
见证石棉县第一座悬索大桥的架设

20世纪50年代的石儿山与大渡河悬索大桥 社苏良 摄

见证石棉县第一座悬索大桥的架设
见证石棉县第一座悬索大桥的架设

石棉县大渡河悬索大桥南岸引路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拓荒牛推荐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