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因材施教 系统供给 把创新思维融入贯通式人才培养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2-03 14:07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 11日,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科技筑基 智启未来”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二场圆桌对话环节,由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编辑商亮主持,以《贯通式培养教学模式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为题,邀请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李晓辉,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新生院院长(兼)吴志军,就各自学校的的育人经验和实践探索情况展开讨论。

针对在初高中阶段,学校如何识别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熊永昌表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其实是面向天赋较高、具有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孩子。他们常表现为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超常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我驱动力与坚韧性,个别孩子还会出现与年龄不符的独立性或社会敏感性,甚至有些会存在社交能力差异或孤独倾向。初高中是人才培养的黄金时期,如何甄别这些具有创新品质的孩子尤为重要,需要通过系统性、多元化的测评体系来识别,从很早开始就发现、引导和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让他们成长为未来能解决国家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

针对贯通式培养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熊永昌认为,人才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贯通性、长期性的系统化过程,教育应该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首先,中学的知识学习是阶段式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学习任务,学段之间存在相通性,但也容易出现重复学习或者“断层”。贯通式培养可以促进大中小课程一体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贯通式培养能促进学习能力的连续提升,推动大中小学衔接课程和一体化课程的建设,从中学阶段开始引导学生发展独立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进入大学后形成高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术素养;第三,贯通式培养的系统性供给,融合大中小优质师资力量,打造多样化学习场景,能为人才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专业化的资源供给和共享,比如让中学生接触大学学科的前沿技术和跨学科研究,提前接触创新研究领域、拓宽学术视野,从而更早地确定人生发展目标和未来研究方向。

谈及如何从各学段设置相应的课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时,熊永昌表示,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潜能、都需要创新素养、都可能成为创新人才。这就需要特色的、与之相呼应的教育资源来支撑,给每一类创新型人才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成长渠道和育人平台。近年来,一零一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2019年成立了英才学院,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建设高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开设拔尖创新课程,实行混龄、跨学段、跨校区、线上线下相结合、项目式学习等灵活学习方式,深度开发学生潜能,使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得到长足发展。

关于如何构建初、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以便及时调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和方法,熊永昌介绍,北京一零一中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军事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每年持续不断地向合作高校输送优秀毕业生。学校与合作高校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汇集学生在初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业表现、兴趣倾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历等信息,并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及时体现学生动态表现;建立了常态化沟通和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校长、教师、大学教授和行政人员参加联席会议,共同探讨人才培养进展、问题和改进方向。目前,一零一中还牵手国科大、北航等高校,共同推进“国优计划”教育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人才,以强师强教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责任编辑:王琦】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